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不论是《诗经》当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湿地芦苇美景,还是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当中的“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的安徽池州秋浦河湿地美景,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湿地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不仅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也是很多珍稀水禽繁殖的栖息地,被称为“物种基因库”、“鸟类的乐园”。虽然湿地只占地球陆地表面约6%,但40%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在湿地生活或繁殖。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然而,湿地同样也是地球上最受威胁的生态系统,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35%的湿地已经消失。
目前,一些工程建设项目打着“绿色”或“生态”的口号,实则极大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严重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这种伪生态建设是生态“形式主义”,未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而真正的湿地恢复,也应该坚持四原则,即:节约原则、自然原则、有限原则、系统原则。
湿地保护,人人有责。恢复湿地,人人参与。
本月期刊重点聚焦全球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系列议题,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同探讨人类与湿地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