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发展,到底有什么关系?

二维码
45

/于中宁

摘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会议已经在蒙特利尔顺利闭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昆明召开的第一阶段会议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影视工作的经历和感受,对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的核心意涵,进行了深度思考,并从接触生物多样性主题视频制作的契机、拍摄期间在美国的一些经历与感受,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发展模式问题、商业化问题等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人类发展,生命共同体

于中宁.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发展,到底有什么关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13期.2022年12月.ISSN2749-9065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15次缔约方大会的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习近平主席当时在峰会上以视频方式发表了主旨讲话。这个讲话的核心是指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样,自然环境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的生存发展还需要自身的合作,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或者说这三重愿景,构成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向前推了一步,把环境和生物容纳进来,构成地球生命共同体。

我看了媒体一些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文章,我认为他们还没有深刻理解为什么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核心意涵,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像大熊猫、大象等等这样一些有趣的动物上,把生物多样性看成是对人类的一种有趣陪伴,而不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

一、“被迫”介入生物多样性的拍摄

我关注生物多样性是在1999年的一次“被迫”参与。我突然接到电话让我尽快回国,让我接手央视和科技部共同主持的名为“生物多样性”的项目。

因为在这之前,我曾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在欧洲拍了三个多月,完成了一部长达2小时40分钟的胶片电影《欧洲建筑》。后来又找到美国企业资助,完成了一部长达6小时20分钟的电视片《开放与合作——信息时代的经营管理》,质量很高。

我看了原来的项目提纲后对总导演说,我认为这个提纲的问题是只讲“是什么”,没讲“为什么”和“怎么”。而且我认为原因也不在于编导者,因为生物学家们也不可能讲出“为什么”和“怎么”。“为什么”和“怎么”不是生物问题,是发展模式问题。我最后答应帮忙整理思路,在此基础上写出剧本,尽快帮助投入拍摄,进入后期我就退出,不署名不要稿费。

二、生物多样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问题。

1992年开始我就系统研究了经济和管理,从1994年开始我们就在美国做投资和一些调研和研究。1996年写过一本专著(《现代管理新视野》)。这期间我对经济学有了自己的认识。

在我看来,主流经济学可以被称为小生产经济学,它基本反映的是农业和工业化前期的经济状况。尽管19世纪中期已经有了纺织业、矿山和铁路这样少量的规模经济,但真正的现代化规模经济是从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而整个经济学体系并没有转到现代规模经济学上来,只有少数人有一定的研究。想想看,现代企业的规模已经庞大无比,相当一个中型国家,在经济学那里,企业仍然只是一个“黑箱”。

20世纪末,已经有一些人认识到,整个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人类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虽然这个生态系统在不断调整,虽然现代规模经济在一个世纪内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但是现代规模经济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了生态系统,造成了这个系统的严重破坏。整个经济发展必须逐步转入生态经济,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讲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是从技术的角度、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的划分,而从发展模式的角度看,存在着小生产经济模式、规模经济模式和生态经济模式的区别。现在人类的经济模式正一点一点被迫转入生态经济模式。从哲学底蕴上说,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反规模经济模式和生态经济模式的。国外有少量经济学家已经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所以关于经济模式的思路需要得到国外经济学家的启示。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组织重新采访拍摄,特别注意那些能够体现这个思路的点。我们第一位采访拍摄的人就是李振声院士,他是中国顶级小麦专家。在采访中他讲的一个观点引起了我的关注,他说现在整个人类种植的小麦品种已经很少,趋向单一化,其中一个种植量最大的品种是农林10号的后代。农林10号是日本的小麦品种,被美国人发现了拿到北美进行杂交提纯。现在北美的小麦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农林10号的后代,这就带来了一个潜在的严重问题,一个严重的病害会迅速传播开来,短时间内就能造成人类的粮食危机。

现在经过了新冠疫情的传播,我能更深刻地了解他所说的这个危机。

我当时就想,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是工业化在农业上面的体现,如果小麦是这样,那么水稻、玉米、大豆、猪、牛、羊、鸡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也是这样,那么说明工业化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已经使农业布满了潜在的生态危机,这样的生态危机潜在地威胁着人类的食物链,消除这种生态危机的办法靠大规模灭杀只能加重食物链危机,不符合现代管理的基本精神,即将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最好的办法是预防这种危机的产生,预防的办法就是生物多样性。这样就能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为什么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逻辑链,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了。

我开始着手联系采访拍摄农业各个方面的专家,结果正如我所料,所有的品种都存在着品系单一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的所有食物链都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它是一个系统性危机,宏观性危机,每一个农业专家都知道自己领域所存在的这种危机,但是没有人知道所有这些危机的共同存在,因此他们不能从系统和宏观的角度讲出这个问题,必须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认识这个问题。

三、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存在过度商业化问题。

至于如何保护,问题就更复杂。人类需要大量采集野生品种,建立种群资源库,但是它的前提是这些品种仍然存在,这就需要保护它所生长的那个生态环境,而一个小的生态环境是不能够单独存在的,他们的存在依赖于更大的生态环境,或者说是地理环境,这就需要更大范围的保护。我在80年代拍过中国风景名胜,与一些风景区保持着联系,还给九寨沟管理处讲过管理课,知道他们在保护方面在20世纪末有了许多新的发展。

在这个方面,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19世纪,美国设立了第1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20世纪初,美国开始设立国家公园体系。美国的所有国家公园我们都去过,从生态环境保护、地理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我们与美国还有差距。

其中,我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比较严重的商业化。特别是在一些自由派经济学家的主张下,人的生长环境,医疗、教育、住房等等都被商业化了,人的生存环境,空气、水、食品等等也被商业化了,人的生物环境、地理环境也被商业化了。现在中国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扭转这种状况。所以我主张,从“为什么”和“怎么”的角度出发,应该去美国做些补充拍摄。

四、去美国拍摄。

我们出发拍摄时已进入初冬,这时美国绝大部分国家公园都已关闭,只有佛罗里达的大沼泽国家公园,位于佛罗里达的丁达令鸟岛,位于佐治亚州的国家森林公园皮特芒特,以及一些有暖棚的植物园可以拍摄。我们的拍摄受到了这些地方的欢迎,专家们为我们详细讲解了那里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国家公园系统,国家森林系统和野生动物系统是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

五、中国物种的破坏和物种的利用。

20年之后的今天,我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20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仅面对一个需要预防食物链生态危机的问题,也面对一个怎样使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加多样化、质量更高的生物产品的问题。

2019年我们开车去了一趟山东、山西和陕北。山东的海鲜就不必说了,我父亲的老家潍坊,有一种潍坊萝卜,谚语说,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80年代初,我参加山东省政府组织的首都记者团在潍坊还大快朵颐,但是现在真正的潍坊萝卜已经买不到了,这次回老家竟然没吃着,据说当地人买也要10元钱一斤。我母亲的老家青州,有一种小青桃好吃得不要不要的,我的表妹们跟我说,网上卖的大多都是假的,真的很难买到。这让我想起来,我在美国时心心念念的是北京的黄瓜,但是等我回国时,这种黄瓜已经绝迹了,现在卖的黄瓜只能说比美国那种又粗又大、极其难吃的黄瓜稍微好吃一点。

2000年我们在圣路易斯植物园采访拍摄时,有一位中国籍的生物学家一直在陪同我们,他叫朱光华,他参与了中美合作的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他告诉我们由于中国工业化开始的比较晚,物种破坏还不像美国那样严重,总体上说中国物种的数量比美国还是要多几倍。

我感觉这20年来,物种的破坏还是加速的。不仅仅是潍坊萝卜、青州蜜桃、北京黄瓜吃不到了,过去北京人喜欢吃的天津小站稻也没有了。过去我吃过的五常大米是圆粒大米,又香又黏,根本不需要就菜吃,但是据说现在的五常大米都是和泰国香米杂交后的,因为产量高。

20年我们也看到了生物多样性的个别成果,头一个要说的就是海水稻,按照袁隆平老先生的说法,海水稻如果成功,能够再造1~2亿亩水稻田,这对中国是不得了的事情。

20年前我们拍摄时所接触到的一些中国特有品种,今天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伴侣。中国特有品种银杏叶被德国人发现,制作了心血管药银杏叶片,我现在每天吃。中国特有品种猕猴桃被新西兰人发现,现在成了大众水果。中国特有品种沙棘果,现在也被做成了大众饮品。

六、保护我们食物链不出危险,促进我们食物链丰富多彩,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中国人和美国人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味蕾不同胃不同。在美国时,我们有一位朋友在中餐馆订了一条清蒸鱼,可惜她的老公拒绝吃,只吃汉堡。我们在美国走遍了50个州,每到一地就查看当地最好的餐馆,除了缅因州的龙虾和阿拉斯加的大螃蟹腿儿,其他的没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在明尼苏达的时候,最好的餐馆竟然是一家汉堡店,我们吃了一半就弃之而去。

中国人的味蕾和胃很特殊,能够满足它们才是真正的生活品质,这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升级意义所带来的“福利”,不但要保护我们的食物链不出危险,而且要促进我们的食物链丰富多彩。

七、庆祝和纪念

朱光华博士在31岁时因癌症去世了,据说可能是他接触的许多植物中有的有毒,他倒在了生物战线。保护生物多样性,危险时刻存在。科研工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值得我们尊敬和宣扬。

附上10集生物多样性电视片目录,算是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召开的一个个人庆祝,也是对朱光华博士的一个纪念。

附:10集电视片目录:

1,《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一集:多样与单一》

2,《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二集:开发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三集:挽救单一性》

4,《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四集:可持续发展》

5,《生物多样性忧思录第五集:希望的田野》

6,《大沼泽国家公园》

7,《鸟类天堂》

8,《皮特芒特的人们》

9,《密苏里植物园》

10《让生命永存》第七集:自然保护区

作者简介:于中宁,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一级导演,曾任金鸡奖评委等。93年后转入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和投资。著有《现代管理新视野》等。

   (稿件来源于“于导谈天说地”,期刊收录时有删节。文章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争鸣,对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