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关于如何做好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

二维码
47

/王静

摘要:CBD COP15第一阶段结束后,如果做好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值得深刻思考。《昆明宣言》作为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主要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承载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希望。加强资金支持,积极开拓人民参与渠道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切实行动。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解决发展冲突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昆明宣言》,人民参与,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

王静.关于如何做好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1期,2021年12月,ISSN2749-9065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一阶段会议于2021年10月11日正式开幕。本届大会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CBD COP15领导人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人类肆无忌惮干涉自然将留下永久的痕迹,正如今天的科学家通过各种痕迹研究此前的物种灭绝。我们面临的是世界末日般的物种灭绝,灭绝的速度与以往1000万年的平均水平相比,快了几千倍。”“到2030年,生态系统的崩溃,每年将带来近3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一些最贫困、负债较高的国家将受到最大的影响。”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生物多样性现状,正在为古特雷斯的这段话提供佐证。这个全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拥有地球上13%的热带雨林和6%的生物多样性,其国内兰花种类达3000种之多,居世界之首,还拥有8000种珊瑚和一些当今世界仅存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然而,就在今年,他们83%的热带雨林面临被砍伐的风险,很多物种被列为濒危并可能将永远消失。


【《昆明宣言》承载迫切希望】


《昆明宣言》作为 COP15第一阶段会议的主要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宣言中表示,已经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海洋使用变化、过度开发、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并承诺“在我们各自政府内开展工作,继续促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即将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纳入决策,包括通过将生物多样性的多重价值纳入政策、法规、规划进程、减贫战略和经济核算,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跨部门协调机制。”

2010年,国际社会共同制定了2011至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即“爱知目标”。从全球看,“爱知目标”的20个行动目标,没有一条完全实现,仅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因此,社会各界对“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寄予厚望。

CBD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表示,发布《昆明宣言》说明各方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丧失不会停下来等我们行动,这将有助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向前发展。

我国是最早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做出了诸多努力。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厅召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发布会,对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和成果做了全面的总结和发布。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中国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着中国方案。

虽然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杰出成绩,但从全球来看,这一领域的工作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困难重重。

以马达加斯加为例。1.6亿年以前,马达加斯加从冈瓦纳古陆逐步脱离成为独立的岛屿。脱离以前,冈瓦纳古陆包括了现代的南美洲、非洲、南极洲、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因此马达加斯加岛的生物是在古老的非洲和南美洲物种组成基础之上,经过长期的隔离演化,形成了现在独特的生物多样性结构。这个面积仅为59万平方公里,比四川省稍大一点的岛国,拥有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达25万物种之多,其中70%是其独有的。最引人注目的是100多种狐猴。

虽然马达加斯加生物多样性一直备受关注,并带动其国内旅游业发展,增加了旅游经济收入。而如今的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导致的严重旱灾使得那里的生物多样性遭到重大破坏。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当地旅游收入锐减,返贫后的当地老百姓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迅速上升。加上持续三年的40年不遇的旱情打击,饥饿使得当地人根本无暇关注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不断成为人类食物,刀耕火种的农业和薪材需求持续增长,马达加斯加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重大危机——马达加斯加野生动植物的命运与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必将进一步加重当地的灾情与贫困。

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马达加斯加的状况,正在为全球敲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警钟。如何做好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关系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加强资金支持,积极开拓人民参与渠道】


作为COP15的东道国,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令人欢欣鼓舞的是,在10月12日的COP15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方呼吁并欢迎各方为基金出资。”此举必将有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助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国家级学会和公益公募基金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绿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决定先行捐赠100万元支持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并将展开后续捐赠对接。同时,绿会还启动了人民参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专项,搭建公众募捐平台,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让人民的参与成为助力中国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不竭动力。

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表示,气候变暖及所带来的一系列自然气象灾害、发展与保护冲突已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巨大挑战。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带来挑战。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过多索取,砍伐树木等行为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更为艰难。其次,发展与保护时常冲突。部分新建工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实际意义。

对生物多样性的支持,不局限于资金形式。对于公众来讲,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了解、参与生物多样性相关活动与话题,也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重要方式。

2021年10月15日,北京中关村一小的学生们也参与到这场人民参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的项目活动中来,在学习了生物多样性相关科普知识后,也用可爱的笔触,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贡献自己稚嫩的力量。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解决发展冲突的重要路径】


由于人类干扰导致的生物栖息地丧失、生境破碎化、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一方面是人类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在传统的保护理念中,往往是以“圈地”式保护为主,这一过程当中,保护和发展的矛盾看似难以调和,因追求发展导致的破坏行为也非常突出,但在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大背景下,我们亟需具有创新性的、兼顾发展与保护并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思路。我们需要探寻一种新的保护体系和理念,一方面为整个生态系统做出贡献,同时也保证人的安全和生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新体系——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BCON)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在深山、自然原地、自然保护区中进行保护,这固然十分重要,但由于人类的扩张,在人口聚集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极为重要。这一理念对于研究和保障如何在人口聚集区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绿会文明驿站的弘毅农场,食物森林设计者蒋高明教授的“六不用”取得了良好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这是在食物森林里生长的,有核桃树、有榛子,还有秋葵。农场杂草很多,实际上这是我们故意维持的种植多样化,来达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前一段时间暴风雨来临,有食物森林的阻挡我们的这些农作物都安然的渡过了。要知道,那次灾害造成了食物森林之外大部分的农作物都被吹断了。这就是食物森林的好处,能够保护下面的植物,耐阴的植物就放到树下,喜阳的便在森林中间的空地种植,这是森林学所讲的林窗,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其必要的条件,在这样的环境下完全不需要化肥、农药、除草剂之类的。”蒋高明教授如是介绍。

此外,绿会藕田保护地也是实践BCON的成功案例,以生物的方法进行农田农业生产的保护,在确保农业生产的同时维护自然的生物多样性。这是人口聚集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典型的开创性引领性的案例,兼顾了生产与保护,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