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Xiaoai
摘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2年7月21日发表的全球鲟鱼重评估报告显示,经过对鲟鱼物种重评估,世界上剩余的26种鲟鱼中,100%的物种现在面临灭绝的风险,而2009年的比例是85%,并正式宣布了中国白鲟(Psephurus gladius)的灭绝。2021年9月,联合国机构参与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虽然过度捕捞和污染起到了加速作用,但它的消亡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中国白鲟自然栖息地——长江中的多重水坝建设。大坝的修建,影响了所有迁徙到繁殖地的鲟鱼物种,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河流变暖,则进一步破坏了鲟鱼的繁殖。
关键词:中国白鲟,物种灭绝,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水电站建设,生物多样性
Xiaoai.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中国白鲟灭绝,大坝修建或为重要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8期,2022年7月,ISSN2749-9065
此次IUCN红色名录更新、鲟鱼物种重评估,正式宣布了中国白鲟(Psephurus gladius)的灭绝。
鲟鱼常常以其巨大的尺寸而闻名。四川渔民谚语称“千斤腊子万斤象”中,后者,指的就是白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白鲟是长江流域和我国近海特有的鱼类,它们是溯河鱼类,春季溯江产卵。因此,江河湖海的天然连通性(connectivity),是该物种生存、繁衍的重要因素。
2021年9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国际部曾经发布了一篇《联合国最新报告评出2020/2021十大灾难事件,长江白鲟灭绝登上榜》。联合国机构参与发布的一份报告,分析了2020/2021年发生的10起相互关联的灾难。它们极具代表性,背后反映的问题已经、或未来将会改变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这些灾难包括:亚马逊野火、北极热浪、贝鲁特爆炸、越南中部洪水、中国白鲟灭绝、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安风飓风、沙漠蝗虫爆发、大堡礁珊瑚白化、德克萨斯寒潮等等。
这份报告曾经指出:虽然过度捕捞和污染起到了加速作用,但它的消亡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中国白鲟自然栖息地——长江中的多重水坝建设。“棺材中的最后一颗钉子”是1981年葛洲坝的修建,此举立竿见影地将中国白鲟从其唯一的产卵地(位于更远的上游)切断。
虽然野生捕获的淡水鱼为全世界数亿人提供了粮食安全和生计,但中国的白鲟已经不能再提供了。那份报告显示,尽管水坝不是这些鱼类灭绝的唯一原因,但它们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世界已经建造了40000多座大坝,还有3700多个大坝项目尚待完成。其中许多项目计划在被视为生物多样性热点的地区进行,包括亚马逊河、刚果河和湄公河。据估计,这些水坝将改变全世界93%的河流流量,这意味着它们对全球几乎所有淡水鱼栖息地都有影响。
2021年联合国一份十大灾难事件报告
2021年联合国一份十大灾难事件报告
而2022年7月21日IUCN发布的最新报告,再次把白鲟灭绝背后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我们当下所处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摆到了人们眼前。
白鲟不是“孤独”的不幸。在仅存的鲟鱼物种中,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从“极度濒危”(CR)升级变为“野外灭绝”(extinct in the wild);17个物种现在是极度濒危,3个是濒危,5个是易危。
越来越多鲟鱼在步其后尘。比如一种英文名叫“The beluga sturgeon”的极度濒危的欧洲鳇(又称为Huso huso)可长到8米,重达1700公斤,几个世纪以来,这些鲟鱼因其肉和鱼子酱的市场需求而被过度捕捞。尽管受到了CITES等国际法的保护,偷猎仍然影响着这些物种中的一半以上;加强对非法销售鲟鱼肉和鱼子酱的法规的执行,对于阻止进一步的衰退至关重要。
大坝,影响了所有迁徙到繁殖地的鲟鱼物种,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河流变暖,则进一步破坏了鲟鱼的繁殖。淡水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立有效的鱼道,再加上restocking,已经证明对极度濒危的纳氏鲟(Acipenser naccarii)等物种有效,是支持全世界范围内鲟鱼长期生存的目前关键措施。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list)现在包括147,517个物种,其中41,459个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淡水物种的多样性支撑着我们的淡水生态系统和我们整个星球的健康,"Re:wild淡水鱼保护经理Harmony Patricio说。"今天发布的关于世界鲟鱼状况的新闻应该成为对鲟鱼生活的湖泊和河流的健康状况下降的红色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