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晋峰,芝麻
摘要:在实施重大大工程时往往伴随着生物多样的破坏,这是由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较为缺乏。生态的破坏只是一瞬间,而修复却要花费几年、几十年甚至是几代人的心血,因此避免生态破坏是十分必要的,不破坏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但是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打着修复的旗号却在破坏生态,要做到去伪存真,真正的按照生态修复的标准去做,才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保住绿水青山。
关键词:生物多样保护,工程,生态文明,生态修复
周晋峰,芝麻.避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破坏,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8卷第3期.2022年7月.ISSN2749-9065
在5月22日这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前两天,李克强同志就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着力健全法规制度,大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扎实做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这一系列指示非常及时、重要且正确,让环保界受到莫大的鼓舞,毫无疑问将大力度地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但是我们也存有一点点的担心,能否把避免破坏也提一提?比如如何大力避免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重大工程。
我们知道很多重大工程,包括水电、道路、机场、交通、风电等项目的建设,它们都多多少少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工程中,有的工程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的破坏,而避免破坏是极端重要的。
比如,最近媒体报道了海南做了该省第一个“海草床修复成功案例”的新闻发布,我们看到兢兢业业的科学家和保育工作者们非常努力,攻坚克难,成功地修复一亩的海草床,用了一年的时间。这也说明,生态修复起来极为不易。破坏起来可就非常容易了:破坏一片海草床,比如用填海造地、航道疏浚等等这些工程,破坏1亩、100亩、乃至10000亩的海草床,可能就需要一天或几天的时间。所以,在保护思路上,首先要力求避免破坏。
海草床是海岸带天然的生态屏障,在红树林与珊瑚礁生态系统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能够促进海洋主要元素循环和净化水质、稳固海床,并向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与育幼场,每年为全球提供的经济价值高达1.9万亿美元。然而,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近几十年全球范围内的海草床严重退化,全球约29%的海草床面积逐渐消失。
图片来源:新海南客户端
这也再次印证了,生物多样性破坏是十分容易的,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十分困难的。经常可以看到,重大工程一动工,破坏起来,几天搞定;若要修复起来,却是数年艰难。所以,这一点应该提请大家要充分的重视。
因为尤其在现在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工程”的概念、“经济发展”的概念、“GDP”的概念、建设的概念甚嚣尘上;而对于自然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念,则是刚刚兴起,关注度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这类破坏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首先,重大工程开展之前,一定要做生物多样性评估。比如有一个城市的郊野公园要做生态的整治。可是我们当地志愿者发现,这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个郊野公园的湿地是极度濒危的低斑蜻(一种珍稀的蜻蜓)的最后栖息地之一,这种昆虫是中国已知约800种蜻蜓中最珍贵的一种。于是我们跟有关部门报告,有关部门立刻停下来割芦苇、铺道路、清河塘、修栈道等整治的这些所谓的生态工程。我们发现过一些类似的冠以“生态”之名的工程,却变得名不副实,变成了实际上的生物多样性破坏工程。
上图:2019年4月15日,上海南汇的志愿者发来图片说这天早上,在5号6号在小树林这里看到,几乎所有的苦楝树的树头都被砍掉了。由于南汇鸟儿多,鸟儿带来了种子,南汇有不少树是自己长出来的,并非人工种植。这种“砍掉老树种新树,砍掉自然树种人工林”的做法被当地观鸟人士们诟病。
又比如,上海南汇东滩的植树运动,国土绿化、植树的重大工程,这些都是对很重要的,是固碳的一部分,是生物多样性建设的一种方式;但是,如果你在南汇东滩大规模的像这样植树,毫无疑问它破坏的荒滩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场所。因为荒滩里有丰富的生物,它是候鸟的栖息地,它是很重要的海洋生命的产房、迁徙物种的重要停歇站。而种了树之后,这些都会被人为破坏,丧失原生态功能。
在北京也有鲜活的例子。北京郊区的密云水库正北岸有一个地方叫做“不老屯”,就是一个典型事例。那里的动植物种类繁多,鸟类统计高达28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57种,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价值重大。但2018年,那里开始搞一个“水源涵养林工程”,号称是“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听起来很生态吧?结果是原生灌木草丛等植被遭受无妄之灾,被统一改为水源涵养林,以保护水源地的名义种树,本末倒置。在它一期的植树工程进行之后,一些专家和一些保护组织马上出来喊停。二期确实停下来了。
我们见到过不少所谓的“生态工程”,甚至于有的还叫“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却变成了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重大工程。还有一些“生态修复”工程,未必名至实归。
最近在腾格里沙漠污染的事件的后续处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顶级的污染修复企业(上市公司)做的一个修复方案,它的修复方案就叫“生态修复”——很有意思,现在污染防治也不叫“污染防治”了,森林旅游也不叫“森林旅游”了,都改叫“生态**”。如森林旅游改叫“生态旅游”;这个污染防治,它改名叫作生态修复。名字很好听,但并不代表它就是真正的生态修复。且看它的方案:第一个操作就在周边取土,来填这边的坑。我们知道自然的栖息地是多样的,山丘也是自然的栖息地、大坑也是自然的栖息地,不同的自然地貌呢,它孕育着不同的生物多样性,而周边的土壤又是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你取土的过程,你填土的过程,两个过程都是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过程,基本上可以这样肯定。另外呢,它的这个“生态修复方案”还要进一步的植树、浇水、施化肥、撒农药打虫子,这个项目里还重要的加了一块工程叫“除虫”。我们都知道昆虫是生物多样性很重要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假设我们如果去种庄稼,我们可以除虫,要控制住这些吃庄稼的虫子,来虫口夺粮;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地区的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修复、亦或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工程,竟然把“除虫”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放在里面?就很荒唐。因为昆虫本身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生态工程不是种庄稼,不是为了提高粮食亩产量,而应该真正的去关注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所以我说,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工程固然要多做一点,但是更要做的就是保护自然和保护生态。
我们现在的自然生态,因各种各样的工程——道路工程、供电工程、市政工程等等而得到破坏。这些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保障生活的电力供应)需要进行许多设施建设,我们不反对这些工程;但是做这些工程的时候,可不可以多想想,尽量减少一些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是很重要的。
在避免破坏上,我们也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其实并不难,只需要我们认真去调查、研究,以审慎原则,避免破坏,在相当程度是可以“兼得”的。
比如,有一种鸟叫做崖沙燕,今年3月份,我们接到绿会志愿者报告说,河北石家庄元氏县的一项总投资超过3.7亿元的河道整治工程,但是这个将在4月底完工的工程,会让远道迁徙归来的崖沙燕将失去它们在元氏县的唯一家园。但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不去故意破坏,这个河道整治工程的开展和燕子栖息地保护,完全是可以得而兼之的。所以我们迅速联合专家开展了一场紧急援救行动,并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经过两个月的工作,不但河道工程也并没有耽误,而且避免了崖沙燕繁殖地破坏,并大力地提升了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5月21日我们志愿者去当地考察发现,已经有3000多只燕子归来,热闹非凡,现在开始做窝了。
又比如,最近我听了一位名叫靳东晓的专家讲,他们当时修路、挖山洞等等,在诸多环节都考虑生物多样性,以求尽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这是很好的思考和范例,值得下大力去推广。
还比如,为了保证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正常迁徙,铁路工程建设“绿色通道”,火车司机却严禁鸣笛。青藏铁路建设时,仅环保投资就达15.4亿元,建设者还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绿色通道”,这在中国重大工程项目中尚属首例。2004年以来的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迁徙监测数据显示,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使用率已经从2004年的56.6%逐步上升到了2011年以后的100%,区域内野生动物活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