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松:标本是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环节

二维码
74

整理/xiaoai


摘要:近日针对中国绿发会微信平台发布的《“小冀”以牺牲贡献生态文明三示范 | 周道生态文明(第二十二讲)》、《海水江豚“小冀”的死亡,带来一堂生态文明课》,有幸得到汪松教授的反馈。汪松教授认为采集和积累加强我国动物分类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该利用好条件采集动物标本,遵照自然发展规律,将自然中自然死亡动物采集起来做成标本。汪松教授指出只有拥有足够的标本量,才能够在研究中有对比,及时发现错误并更正。本文内容整理自汪松教授的反馈建议。


关键词:标本,动物分类,科学发展


Xiaoai.汪松:标本是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环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8卷第2期,2022年6月.ISSN2749-9065

   


采集和积累标本是加强我国动物分类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促学科发展应加强标本收藏和研究,这点也许不做动物分类的系统研究的是体会不到的。


简单来说,我认为加强采集和积累标本是发展我国动物分类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中国的动物标本,有一些门类可能还不及国外大博物馆收藏的采自我国的标本多。1980年我首次去美国国家自然离世博物馆(NMNH/SI)访问,要来了一份他们收藏的中国采集的哺乳动物标本名录,深有此感。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AMNH)出版《中国和蒙古的哺乳动物Mammals of China & Mongolia》(上、下册)的中国哺乳动物标本收藏估计也不在少数。上世纪六十年代,哺乳动物标本馆的管理员Lawrence还根据馆藏的标本发表了一个采自峨眉山的田鼠新种!四十年过去了,我们全国各单位哺乳动物标本收藏量增加了多少?还别说标本的质量够不够研究的需求了。照此下去,我们跟着洋人分类后面跑,何年马月方能赶上!?


我愿意有机会就我做哺乳动物分类研究的感受和教训同你们长谈一次。


熊猫七十年代因竹子开花、食物不足饥饿死亡据称有一百多只,加上饲养中病死老死的有多少?不妨了解一下,制作成合格标本的有多少,保存在哪个单位了?藏羚羊,还有许多(像穿山甲)罚没收养而死亡的动物呢?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又:恶名昭著的“中华菊头蝠”,所根据的标本有多少,保存在哪里,多少专家鉴定确认的?对比过国外保存的中华菊头蝠的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没有?它同近似的菊头蝠的区别以及在携带新冠病毒方面有何区别?这些都是需要确证的。


中国的极其普通的一种野鼠(大林姬鼠),分类订名错了几十年,就是因为没有对比标本作分类研究。


且不说虎骨的药效究竟如何。没有猫科动物或其他大型动物的骨骼标本,又怎么能够准确鉴定这是虎的长骨,还是别的什么动物的长骨?难怪当初收购“虎骨”的什么骨骼一股脑儿都收!


不收集标本,又怎能采集到动物身上或体内的寄生虫,哪怕是小小的菊头蝠身上的螨虫?说不定同传播疾病有关呢!

依我看,甚至真有必要到国外博物馆深入研究菊头蝠属的分类,与世界上蝙蝠分类权威研讨,来确定究竟是哪个或哪几个种的菊头蝠与瘟疫有关。因为这小家伙闯祸太大了!


相比起植物的标本,动物标本则望尘莫及!《中国植物志FLORA SINICA》之所以能够出版,关键之一因为标本好采集,分类专家队伍强大。尽管如此,通过中外合作,又出版了分类与国际接轨的英文版的《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奠定了赶上国际植物分类发展的水平(国外的一位主要合作者在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认真地告诉我,见照片)。


一句话:国家自然博物馆和一些地方的自然博物馆实在该考虑建立了,不单是科普需要,首先是学科发展的需要!生物多样性保护首先要摸清楚家底——生物编目。没有像样的标本收藏,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家底不可能清楚。标本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