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ttle Jane
摘要:环评业乱象近年来屡见不鲜,在抄袭事件被曝光后,仅让环评工程师成为“背锅侠”,一句环评工程师“严重错误”就可以敷衍了事了吗?这背后蕴藏着的是利益的纠纷,人类对自然的野蛮掠夺,人类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去肆意的破坏自然,应该从百姓的利益,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去与大自然和平共生,保护好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环评,生物多样性,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生态
Little Jane.仅环评工程师“严重错误”吗?“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说明”背后的环评乱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8卷第1期,2022年5月.ISSN2749-9065
2020年3月28日,中国绿发会研究室发布了《抄袭不认真,忘改城市名!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这一对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环评涉嫌抄袭事件、罔置公共环境利益于不顾的文章发布后,不少人联系绿会小编反映:
关于环评业的乱象,这只是冰山一角。
3月29日早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第二次就此事发布声明。[1]
这份题为《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情况的说明》的说明(如图),去繁就简地几言以蔽之,要点如下:
(上图:3月29日早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发布说明。来源/该所SCSIO官网)
按照这份《说明》,事情争论焦点似乎成了是否“抄袭”;责任人在个人(该项目的环评工程师);似乎那个非常耀眼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上的姓名是可以撇清的。
目前,小编从这第二则《说明》仔细品味后,竟品出了一些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味道,略感不妙。将持续关注。一位业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海洋专家表示担忧:“该所承担国家十几亿元的科研任务,鉴于上述环评工作的态度,细思极恐啊。你们可上其官网查查,他们的一些项目。”同时,针对该声明说指的“环评工程师”的问题,这名行内专家介绍道:“环评工程师是进行环评的必要资质,是属于内部工作人员。可以是高级研究人员,也可以是中低级研究人员。由单位内部人员参加国家的资格考试获得。”
事情的结果,只是“致以诚挚歉意”吗?
还有多少该所出具的环评,可能存在类似、未被发现的情况?
追问环评乱象背后
此事还有一个重要的主角目前尚未出场——张偲所长。
也就是在这份《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评报告书》第二页的一张有效期到2019年2月份的“资质证书”上,赫然印着的法人代表的名字(下图)。
据知名自媒体“海洋知圈”报道,就在事件发生前三天,也就是2020年3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宣布会议在标本楼六楼多功能厅举行。[4]
这位领导似乎是“荣退”了?小编没看懂。
不过,小编已经看到此前3月28日的该所第一份《说明》中表示,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调查小组,就深圳湾航道疏浚环评报告涉嫌抄袭开展调查。
可是,自个查自个儿,能查得清吗?能出来一个令公众信服的结果吗?
(组图:知名海洋自媒体“海洋知圈”3月26日的一篇详细报道。)
“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
先不说环评是否“涉嫌抄袭”、或“涉嫌造假”;这次“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的缘起,一切都始于一个名叫“海上看深圳”旅游项目。
什么是“海上看深圳”?据“深圳旅游网”介绍,海上看深圳概况:首条航线“蛇口邮轮母港-SCT码头-深圳湾大桥-蛇口邮轮母港”以深圳新名片——太子湾邮轮母港作为“海上看深圳”游船航线的起止点,覆盖SCT码头、太子湾邮轮母港、深圳湾大桥等片区。
该条航线航程100分钟,每天发两个航次,日航时间为16:00-18:00,夜航时间为19:00-21:00;游船票价为200元/人,前期推广价为150元/人,票价内容采用一价全包的方式(即包含船票、船上配备的下午茶点套餐、顶层甲板观光等内容)。[2]
来源:项目书的《概述》章1.项目由来 部分。“本项目用海类型为交通运输用海中的航道用海,用海方式为开放式用海中的专用航道、锚地及其它开放式用海。项目拟申请用海总面积为107.5503公顷,不占用岸线,其中需要疏浚的用海面积约48.4386公顷。”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不在生态红线区”
左图:天眼查上该企业的资料。右图:一位市民的担忧。
该文还说,“此次航线升级,将航线延伸至深圳湾大桥东侧,能让市民更近距离地从海上观赏深圳美丽的天际线,串联起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后海片区、人才公园、红树林生态公园等城市亮点片区。”
同样的,3月29日有眼尖的网友指出,上面这篇新闻报道还显示了当时出席这个两周年庆典活动的,就有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有关领导。
这令人不禁想到,在被公众在3月27日晚发掘出该项目环评“涉嫌抄袭”之前的一天,3月26日因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引环保争议,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迅速回应:“不在生态红线区”。
这名网友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就这么快得出了“不在”的结论呢?
深圳的红树林:听不见的哭泣
为何游船航线非得要疏浚?据海洋知圈报道:民间环保组织广州珠湾人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CECA)项目负责人表示,项目简单说来就是在设计的航道路线上,将深圳湾底泥挖出来,以符合航道的深度和宽度要求。这无异于在深圳湾上“动刀子”。[4]
根据CECA填海和生态数据库显示,项目的航线设计位于且穿越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第166号区域,即深圳湾重要滨海湿地限制类红线区,并且临近第167、168号两区。依据红线166号的管控要求,此处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开发活动航道疏浚。
CECA负责人称,疏浚的航道距离深圳湾沿岸红树、香港米浦湿地距离不到200m,对红树林生境影响较大。两区域都大量候鸟的栖息地,红树林生境遭受的影响势必也将影响到候鸟的栖息,并且航道疏浚所带来的悬浮物会损害鱼类鳃部的滤水和呼吸功能,从而造成窒息死亡。
绿会小编还想再加一句:别忘了,深圳是一个经常遭台风侵略的城市。而红树林、滨海湿地等看起来“没用”的地方,正是一个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重要的缓冲屏障。
如果真的破坏了,那么挣钱的是少数利益集团,吃亏的恐怕是整个城市的普通老百姓。深圳有着非常优秀、觉悟超高的市民,他们是这座城市的主人公。还望不要辜负了百姓才好。
还记得2018年的台风“山竹”吗?一场山竹,让身家千万的豪宅业主们流离失所,只能在旁边学校的体育馆内避难。其实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无论是穷是富,何不都是如此?人类的命运是个共同体。可是我们当初在城市建设中、在规划阶段,为什么似乎未曾预料到这样的后果?
事实上,深圳是一个临海的地方,历史上有大量的红树林。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沿海滩涂或河口的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消浪先锋、海岸卫士。它们是抵御台风的天然屏障,能有效地防灾减灾,保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1986年广西沿海特大风暴潮、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都让人们看到了它神奇的作用,凡是分布有红树林的沿岸,海浪或海啸造成的损失大大减少。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旅游扩张和经济开发的推进中,人对自然的敬畏远远不够。人类的自大,经济利益的驱动,红树林等自然海岸生态系统被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旅游开发等人为因素大量侵蚀。以2018年的遭遇台风“山竹”的深圳市为例,台风的破坏不可估量。
深圳的红树林在哭泣,可有人听到?四十年前的深圳,是个小小的渔村。经过近40年来不间断的填海造陆,深圳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尽数变成了房价动辄高达10-15万元豪宅和商务区。然而,深圳也因此失去了80%的自然海岸线,与75%的红树林,城市轮廓因此发生了巨变。深圳的城市化进程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见证,其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在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面前,这种代价,可管窥到冰山一角。
有报道发现,正是因为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和工业区的“侵略”,使得红树林这类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少。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我国沿海红树林面积累计丧失73%。假设一下,今天,如果深圳仍保有大量原生红树林,在飓风等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将如何?虽然“山竹”作为一个超级台风与沿海红树林的关系尚未明确,然:殷鉴不远。
发展有极限,人类需对自然存敬畏之心;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考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北海金海湾红树林保护区时,察看了红树林生长和保护情况,详细了解红树林作为“海洋卫士”“海上森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并指示:“要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
放眼未来,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为这里另外还存在“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 Equity) 的问题。所谓代际公平,是指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谋求生存与发展上的权利均等。如果,我们这代人因为当下的肆意开发,而把子村后代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银行”消耗殆尽,那么子孙后代将怎么办?毕竟,红树林是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就难以恢复,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建议我们的城市规划者、顶层设计者们,更需要将生态文明、绿色设计的思维从一开始就渗入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方方面面。
如果深圳市民们、NGOs未曾参与此事,这次旅游开发的疏浚项目若真通过了,滩涂生态恐怕要遭殃。要知道,滨海湿地、自然滩涂是大海的“生命的产房”,对维持生物多样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终将会导致所有生命的灭绝。而当前自然滩涂大面积减少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要认真学习生态文明思想;每个企业都要去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而媒体也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提示和干预。深圳这个地方的滩涂湿地和红树林已经是所剩不多的极具重要意义的、不可触碰的生态“红线”,应该把其的保护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去。
“科学研究机构不应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该环评机构的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现有在职职工618人,其中正高级人员104人,研究生导师190人。南海海洋所是中科院及全国海洋科研机构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科研单位,拥有“工程勘察证书(海洋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乙级)”、“海域使用论证资质证书(甲级)”、“测绘资质证书(乙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等。每年承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或院地合作项目100余项。
一位深圳本地科学家对此事的评论。
上图:部分专家对此事的评论。
如果说其他机构不懂这些,小编觉得没啥,因为毕竟隔行如隔山。但是,作为本次环评机构的中国科学院的这样一个海洋专业领域的机构,他们比谁都更懂得大海、更懂得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估居然如此草率,实在令人费解。
正如一名评论者指出的,“对南海所来说,这是一个赔钱的项目”“研究所是搞科研的机构,不应该在社会上争抢蝇头小利,一旦出事影响大局!”
另外一位专家则更为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根本就不是环评报告是否“涉嫌抄袭”的问题,现在的舆论导向是错的;问题的根本是,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开展这项疏浚工程。像这些科学家、声明在外的研究机构,本身从职业角度来说就代表了公众的信任。至少他们应该是秉持较为公正的立场,根本不应该去为利益集团做这样的背书。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关于深圳湾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环境影响报告书涉嫌抄袭情况的说明》2020-03-29
[2]“海上看深圳”
[3] 招商蛇口 :《“海上看深圳”两岁了!两周年暨航线升级发布活动举行》2020.9.29
[4] 海洋知圈:中科院南海所领导班子个别调整:免去张偲同志所长职务,龙丽娟同志担任研究所法定代表人(2020.3.26)
[5] 第一财经:《错得离谱!深圳湾环评报告竟有35处“湛江”,当地已开展调查》
[6] 机构简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