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勇 秦秀芳
摘要:自然资源部组织近百位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用时1年多编制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包含21项技术标准。希望沿海城市在海岸带保护修复过程中,以《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为指导,注重自然恢复,辅以人工修复,保障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关键词:海岸带保护,标准制定,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
马勇、秦秀芳. 《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应践行“生态恢复”理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5期,2022年4月,ISSN2749-9065
2月8日,自然资源部官网《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发布》的报道指出,自然资源部组织近百位专业技术人员和有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用时1年多编制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
该系列标准由自然资源部预警监测司组织海洋减灾中心等有关部直属单位和全国相关科研院所共同编制,包含21项技术标准:
(1)现状调查与评估类:包括红树林、盐沼、珊瑚礁、海草床、牡蛎礁、砂质海岸等典型生态系统现状调查和评估技术方法10项;
(2)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类:包括海堤生态化、围填海工程生态海堤建设、典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方法10项;
(3)项目监管类:包括项目监管监测技术方法1项。
截止2020年7月21日,上述技术标准正式发布实施。中国海洋减灾网有标准文本合集。
图源/中国海洋减灾网
2022年1月下旬,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对“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的概念进行了细致剖析。
“生态恢复”主要指停止对生物多样性的人为干扰,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适当的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至原来的自然状态;通常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受损害生态系统也能逐渐恢复至合理的结构和完整的生态功能,其最终呈现的生态效果相对长期稳定。
“生态修复”,是在遵循不扩散、不为害、充分公示的基础上,本着节约、自然、有限和系统原则,采用各种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以及生态技术措施,结合生态自身的修复能力,最大限度地修复受损害生态系统。主要强调的是恢复其生态功能,并不要求完全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从保护学的角度看,“生态恢复”比“生态修复”更能呈现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属性。
笔者认为,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针,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系统减灾功能。海岸带生态减灾修复工程可分为红树林生态减灾修复、盐沼生态减灾修复、珊瑚礁生态减灾修复、海草床生态减灾修复、牡蛎礁生态减灾修复、砂质岸线生态减灾修复、海堤生态化建设7种类型。
图源/北方网津云播报
2021年8月,天津港保税区(临港区域)中港池北部岸线生态修复项目一期工程竣工,白色花岗岩沿着岸线整齐铺设成亲水平台,这种台阶式新海岸是否符合《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值得进一步探讨与商榷。
希望沿海城市在海岸带保护修复过程中,以《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系列标准》为指导,注重自然恢复,辅以人工修复,保障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