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希1 段俊华1*
(1.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
摘要:整体性和区域性的历史文化保护理念将促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从“点状”村落转向“面状”村落集群。本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在人地关系理论、协同学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指导下,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角度,选取相关参量,量化转译提取自然地理因子指标、社会经济因子指标和历史文化价值指标,构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农文旅表征指标体系。以名录传统村落为样本,并结合名录传统村落分布,进一步识别传统村落集群,最后提出群域视角下的农文旅集群保护利用发展策略。
关键词:传统村落,集群构建,联动发展,云南大理州
陈希希,段俊华.云南大理州传统村落集群构建与联动发展创新策略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2024年11月,总第70期.ISSN2749-9065
基金项目编号2024J1125:202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
1 引言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地区是云南省白族少数民族最主要的聚集区,同时区域内少数民族分布众多。大理州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截至2024年,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有162个。这些传统村落在大理州内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差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1-8],总体上看传统村落的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因素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人文因素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条件、地域文化特征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传统村落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性。目前,规划研究的数据来源已经从传统的实地勘察、典型调查方式进入大数据时代,传统村落旅游设施的数据获取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的大规模POI(Point of Interes)数据成为重要的数据源,通过POI数据来分析研究传统村落的旅游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以及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于POI大数据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9-14]。总体看,目前学者利用POI数据进行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平均最近邻、聚类分析、方向分布、平均中心等多种方法对城乡规划中涉及的设施进行空间特征研究。
本次研究以大理州地区的传统村落为对象,在对研究区域的传统村落自然环境、区域人文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爬取的与旅游服务设施相关的POI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构建传统村落农文旅集群的识别框架体系,探索传统村落的区域联动发展创新模式,为传统村落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并为大理州地区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和可持续保护提出规划方面的措施建议。
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包括名录传统村落矢量点数据、DEM数据、水系和道路矢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POI数据、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数据,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POI通过借助高德地图,采用爬虫方式抓取,所用POI数据为2023年4月数据,主要包括ID、名称、地址、坐标等几类信息。根据研究需要,对爬取的数据中存在错误的POI点进行剔除,整理后研究区域内共爬取的POI总量为17720个。研究区域内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62个,位于名录传统村落内POI总量为970个,如表1。
表1 POI数量分类统计
分类 | 研究区域POI数量 | 传统村落POI数量 |
餐饮美食 | 5152 | 839 |
公司企业 | 2485 | 387 |
购物消费 | 3790 | 931 |
旅游景点 | 948 | 264 |
住宿 | 7018 | 1253 |
3 传统村落农文旅集群识别框架构建
本次研究基于传统村落空间集聚与乡村地区历史文化要素空间集聚识别传统村落集群区域,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活力筛选得到优先发展区域和一般保护利用区域。首先,基于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富集和社会经济要素空间富集三个维度建立特征指标体系(表2),以名录传统村落作为传统村落典型样本集,通过局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识别空间集聚区,并结合历史文化要素叠加识别传统村落集群中历史文化要素富集区域。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从生活便利、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三个维度识别乡村活力区域,进而与传统村落集群区域进行空间耦合分析。识别结果包含传统村落集群、核心重点发展集群、一般发展集群和经济欠缺发展集群,通过功能互补、资源协同、产业互动等规划策略优化区域的协同性与系统性保护利用,助力实现传统村落集群区域的连片保护与协同发展。具体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表2 传统村落集群区域指标体系
指标分类 | 具体指标 | 指标含义 |
传统村落 | 传统村落点位 | 表现村落的重点聚集区域 |
自然地理要素 | 海拔高程 | 表现村落的海拔特征 |
农业地理类型 | 表现村落的地貌与农业类型 | |
河流水系 | 表现村落的水文特征 | |
社会经济要素 | 生活服务类POI核密度 | 表征生活舒适便利程度 |
产业企业类POI核密度 | 表征经济产业活力状况 | |
公共服务类POI核密度 | 表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 | |
历史文化价值 | 文物保护单位核密度 | 表征文旅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 |
图1 传统村落集群识别技术框架图
4 研究区域概况与特征要素
乡村聚落空间体系的演变经历了自然地理要素主导到社会经济要素主导的过程。传统村落系统作为乡村聚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分布的发展演变是乡村聚落空间体系的局部演化。
4.1 自然地理特征
大理州地处云贵高源与横断山脉结合部位,有高原湖泊和横断山脉纵谷两大地貌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高大而狭窄的云岭,澜沧江和怒江纵贯其间,山高谷深、景色壮丽;东部为地势平缓开阔的山地和盆地,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从农业地理的角度看,大理全州众山之间,分布着108个大小盆地,民间俗称“坝子”。较大的有大理、邓川、洱源、剑川、鹤庆、宾川、祥云、弥渡、巍山等。这些坝子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很多传统村落密集分布于坝子区域。因此,传统村落依据农业地理特征,可以划分为平坝型传统村落和山地型传统村落。
4.2 历史文化价值
大理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全州总人口约358.44万人,有13个世居民族,分别是:汉、白、彝、回、傈僳、苗、纳西、壮、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有9个大理州世居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傈僳、苗、傣、阿昌、壮、藏、布朗、拉祜、纳西等民族。大理州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州内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26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05项,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4项。
大理州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两条极其重要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汇地,大理州西连藏区,东达沿海,北上中原,南通东南亚,一直是藏彝白民族走廊的要道,西南丝绸之路的枢纽,是汉文化、印度文化、青藏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是南诏国历史和白族文化的独特见证。
大理州是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地区,具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民族文化。同时,还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寺庙、神位、戏台等文化空间。大理州共有“非遗”总体资源项目378项,列入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的项目共243项。
对历史文化构成要素的文物保护单位与古代驿道单因子分别进行核密度分析,并进行分级。文物保护单位分析结果呈现出“以大理古城、巍山古城为核心,多小点聚集”的特征。其中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地区分布较密。呈现点状聚集的空间态势。
4.3 社会经济特征
大理位于云南省昆明——皎漂发展主轴与昆明——西藏昌都发展轴上,是滇西旅游服务中心、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从POI核密度分析结果看,其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位于研究区域中部的下关市区和大理古城的POI核密度是整个区域核密度的极值,其他POI密度的高点主要集中在祥云、宾川、巍山、南涧、永平、鹤庆、剑川、洱源等县城区域。而研究区域其他地区的密度较低。
5 大理白族自治州传统村落农文旅集群识别
5.1 传统村落集群区域识别
基于大理州名录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分析结果,通过局部空间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大理州传统村落集聚区域。整体来看,空间分布呈现三核聚集,南部集聚度高,西部和东部较低的空间格局。其中,剑川县是大理州范围中传统村落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的地区。
5.2 传统村落集群区域分类识别
在传统村落集群区域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支撑乡村地区未来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状况及文化价值状况。分别对资源点进行核密度分析,并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其重分类为三级。通过空间耦合识别得到共计12个集群区域,包括:
① 3个核心重点发展集群。该集群是传统村落集聚区域,且历史文化要素与社会经济活力充足,发展可观,包括大理古城集群、巍山古城集群、剑川集群;
② 6个一般发展集群。该集群是传统村落集聚区域,且历史文化要素与社会经济活力较为充足,社会经济基础较好,后续可持续强化组团发展,包括鹤庆县集群、洱源县集群、云龙县集群、永平县集群、宾川县集群、祥云县集群;
③ 3个经济欠缺发集群。该集群是传统村落集聚区域,目前社会经济活力较低,后续应加强完善各类公共服务与基础服务建设,包括剑川马登镇集群、宾川平川镇集群、南涧县集群。
6 集群区域保护利用规划策略
6.1 构建核心带动发展集群
传统村落集群大致分为三级,以巍山、大理、剑川为核心形成三个核心重点发展集群,以茶马古道主线为依托,形成示范带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主轴线:巍山(巍宝山、南诏、庙街、大仓、永建)——大理(下关、银桥、湾桥、喜洲、上关)——洱源(邓川、右所、茈碧湖、三营、牛街)——剑川(甸南、金华)。重点打造具有带动性的传统村落发展集群。南起巍山古城,外部延伸可至南涧无量山,接临沧、普洱;中部纵穿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和苍山洱海大景观区;北至剑川古城,发展外延可至老君山,接丽江和香格里拉。
6.2 联动保护发展
充分利用区域内自然资源、产业资源,整体性联动发展,以保护为目的,以发展为动力,在圈层区域内以点带面、面面联接,推动示范带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巍山南诏文化养生旅游区、大理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洱源“中国第一温泉走廊”、剑川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品牌建设。进一步构建茶马古道大理段文化遗产廊道,从整体角度更好地保护茶马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横跨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巍山古城联动保护东莲花村、永建古镇,联动保护圈层内18个传统村落,保护巍山坝区田园风光,保护巍宝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发展民族特色体验游;大理古城联动保护双廊、喜洲古镇,联动保护圈层内17个传统村落,保护苍洱自然风光,发展环洱海小镇休闲生态游;剑川古城联动保护沙溪古镇,联动保护圈层内14个传统村落,保护老君山、石宝山自然生态保护区,发展白族传统文化深度游。
6.3 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攻坚相结合
通过大数据识别出经济欠缺发展集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较好的地区,往往区域经济较为落后,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重点提升优化剑川马登镇集群、宾川平川镇集群、南涧县集群。根据资源类型的不同与相应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公众参与,转变为主动的、自下而上的保护模式。
7 结论与讨论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已转向区域性文化景观保护,科学识别传统村落集群区域、合理筛选优先发展区域是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实践的迫切需要。本文基于核密度分析、空间耦合、局部空间聚类等技术方法建立传统村落集群区域识别技术框架,为中国乡村地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研究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研究范围,识别传统村落集群保护区域12个,其中核心重点发展集群3个(大理古城集群、巍山古城集群、剑川集群),一般发展集群6个(鹤庆县集群、洱源县集群、云龙县集群、永平县集群、宾川县集群、祥云县集群),经济欠缺发集群3个(剑川马登镇集群、宾川平川镇集群、南涧县集群)。通过构建核心带动发展集群、联动保护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和扶贫攻坚相结合的传统村落集群发展策略,分时序推进大理州全域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保护。
参考文献
[1 ] 郐艳丽. 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制度的反思与创新. 现代城市研究, 2016, (1): 2-9. DOI:10.3969/j.issn.1009-6000.2016.01.
[ 2 ] 胡燕, 陈晟, 曹玮, 等. 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1): 10-13.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14.01.
[ 3 ] 常光宇, 胡燕. 探索传统村落集群式保护发展. 城市发展研究, 2020, 27(12): 7-11.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20.12.010.
[ 4] 康璟瑶, 章锦河, 胡欢, 等.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6, 35(7): 839-850. DOI: 10.18306/dlkxjz.2016.07.005.
[ 5] 杨燕, 胡静, 刘大均, 等. 贵州省苗族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识别及影响机制. 经济地理, 2021, 41(2): 232-240. DOI: 10.15957/j.cnki.jjdl.2021.02.025.
[ 6 ] 许建和, 乐咏梅, 毛洲, 等.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与保护模式. 经济地理, 2020, 40(10): 147-153.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10.017.
[7] 吴琳, 余建忠. 浙江传统村落空间特征与保护利用探索. 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3): 32-39.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21.03.014.
[8] 焦胜, 郑志明, 徐峰, 等. 传统村落分布的“边缘化”特征: 以湖南省为例. 地理研究, 2016, 35(8): 1525-1534. DOI: 10.11821/dlyj201608010.
[9] 龚胜生, 李孜沫, 胡娟, 等. 山西省古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地理科学, 2017, 37(3): 416-425.
[10] 李天宇, 陆林, 任以胜, 等. 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0, 36(6): 626-634. DOI: 10.3969/j.issn.1005- 8141.2020.06.012.
[11] 李咪, 芮旸, 王成新, 等.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吴越文化区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 (8): 1693-1702. DOI: 10. 11870/cjlyzyyhj201808005.
[12] 李久林, 储金龙, 李瑶. 古徽州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保护发展研究.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 40(10): 101- 109. DOI: 10.7621/cjarrp.1005-9121.20191013.
[13] 董艳平, 刘树鹏, 许熙巍, 等.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流域性特征研究. 西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 51(1): 128-142. DOI: 10.16152/j.cnki.xdxbzr.202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