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耕
(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摘要:本文聚焦于生态、生命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就国家公园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通过朱鹮和麋鹿恢复案例揭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成就,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存续与发展的重要影响,特别提出了人类生存所需的三个前提,即:生态前提、技术前提、文化前提。从人们生活的吃、穿、住、行、爱好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刻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就在生活中,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对生命、文明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人类永续发展的至关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态,生命,生活
郭耕.生态、生命、生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2024年11月,总第70期.ISSN2749-9065
目前,很多物种正在面临着灭绝的威胁。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红皮书),我们可以对这一严峻形势有更深入的了解。近年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不断更新,反映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严峻现状。在2024年的更新中,红色名录已涵盖超过163,040种物种,其中约有45,402种物种正面临灭绝的严峻威胁,占全部评估物种的26%。这一数字令人震惊,表明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正在加快。[1]就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物多样性科学馆的展览室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一个个美丽的画面下都写着濒危、极度濒危,甚至野外灭绝。最典型的野外灭绝物种案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麋鹿,麋鹿在中国一度野外灭绝,幸运的是这些年中国的麋鹿已经重归自然,正在成为野外恢复的物种,这也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自然恢复的典型案例。
在中国,从1956年成立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开始[2],到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在昆明召开。我国国家领导人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3]这说明我国已经融入到了国际社会,在自然保护方面已经开启了新的篇章。我国曾经一度设立了十个国家公园,其中包括北京长城国家公园,但是,北京长城国家公园属于人文景观性质,因为它没有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明星物种,所以不符合作为国家公园的条件。
第一批的5个国家公园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之后还有第二批国家公园建设。根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我国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到2035年,要基本完成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4]作为新的一批国家公园,未来将要设立燕山国家公园,位于北京与河北之间。我曾经有幸走访了几个国家公园,其中包括: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以及中国台湾的垦丁国家公园、太鲁阁国家公园。
关于国家公园,其实这些年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争论,包括谁是我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答案各不相同,有人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有人说是普达措国家公园,有人说是黑龙江的汤旺河国家公园,那么第一个究竟是谁呢?答案是台湾的垦丁国家公园,于1984年就已成立。
国际上对国家公园的定位是“后代人的权利高于当代人的欲望”,这就决定了国家公园的重要公益性。2023年,我考察了阿鲁沙国家公园、曼雅拉湖国家公园、还有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以及塞伦盖蒂国家公园。这些都是国际上非常著名的、也是较为古老的国家公园。目前,中国的国家公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将和上述国家公园一样,极大程度上保护我国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类,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
我国在物种恢复上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朱鹮就是其中一例。朱鹮恢复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20世纪80年代初,朱鹮在我国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但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先生并不这样认为,他寻遍了历史上曾出现过朱鹮的12个省份,终于在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刘荫增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当地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使这七只朱鹮慢慢恢复到现在的1万只以上,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巨大成就。
再就是“四不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麋鹿。麋鹿为什么叫“四不像”?因为其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故名“四不像”。北京的老百姓很早就知道“四不像”。清朝末年,法国神甫阿芒·戴维在北京南苑皇家猎苑外隔墙一瞥,发现了这种前所未见的动物。他用20两纹银买通侍卫,趁月黑风高时运出两副完整的麋鹿骨架,并一路运至法国。鉴定结果震惊世人,这竟是一种全新物种,因此得名“戴维鹿”。1866年后,西欧各国从中国盗买走了几十头麋鹿到西方喂养。后来由于战乱、洪涝等原因,麋鹿从中国彻底绝迹。幸运的是,那些在欧洲的麋鹿虽然只剩十几头,但总算保存下来。1985年,第十四世贝福特公爵将部分麋鹿送回了其原产地中国。从欧洲总共送回的这77只麋鹿就是当时全国麋鹿的总数。为了麋鹿的回归,当时成立了中国麋鹿基金会,这也就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的前身。经过几十年的恢复,现在的麋鹿已经有1万2千多只,这是世界生物恢复史上的典型案例。
地球是美丽富饶的,大自然更是有序奇妙的,我从事这么多年的动物保护工作得出一个结论:“保护的关键不是把动物给关起来,而是要把人类给管起来”。管好我们人类自己,就意味着要顺应自然,而不是不断地去改变自然。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要环保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些关于自然、物种的纪念日,我们不妨在这种主题日中开展一些主题活动。
其实,人类的生存需要三个前提:第一,生态前提。我们人类的生存依赖于从自然中获得的资源,例如我们的吃、穿、用、情绪等等,这些都是生态前提;第二,技术前提,即我们怎样获得这些资源。例如,远古时期通过采摘、狩猎,农业社会通过农耕,工业社会通过机器。其中,工业社会需要大量的燃料以及其他矿物质材料,这就产生了所谓更现代的技术前提,但是这种技术前提是一种形而下的,即只顾自己而不顾及其他物种生存,也不顾及子孙后代生存,所以这种无限制的增长就会出现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使得地球家园越来越不适合生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必须形而上去解释这个世界;第三,文化前提。我们必须要去讲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
生态文明不是使生态变得越来越文明,而是使人类的行为变得越来越生态,人类的意识变得越来越生态。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是改善自己,而不是改变自然。但是,如果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不断改变自然并使自然变成了文明状态,那就错了。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更确切地说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答案是:绿色生活。
首先,绿色生活需要从穿衣开始。我们必须审视我们的穿衣是否是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要“拒穿裘皮衣,不剥野兽皮”。
其次,饮食上要做到“绿色”,包括购买绿色环保食品,养成绿色的饮食习惯。例如,巴黎奥运会重剑冠军江旻憓是一位法学博士,也是一名素食者。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如此微妙,吃的本身就决定了这个世界,所以请慎选你的食物。
再就是住宿方面,生活垃圾减量是重要的一环。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可以从古人留给我们的思想中窥探一斑。例如,这首诗“莲花莲叶满池塘,不但花香水亦香。姊妹折时休折尽,留花几朵护鸳鸯”读起来很浪漫。莲叶不折尽,从而让鸳鸯有地方藏身,实际上这不仅仅是浪漫,还涉及到生态,即顾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不要竭泽而渔,这就是中国古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大智慧。
再就是出行,绿色出行十分必要。“绿色之行,公交为首选,市民都方便,选择新能源,烧油改充电”。当今,我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新能源汽车,其实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既是一个省钱的选择,又是一种环保的选择。
再就是个人爱好,比如说观鸟,观鸟背后有其重要意义。全球有1万多种鸟类,中国有1,500多种鸟类,北京有500多种鸟类。鸟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些人却热衷于捕鸟、养鸟、杀鸟、吃鸟。如果鸟类都灭绝了,人类最终也难逃恶果。这种因果关系非常简单,即鸟类少了,虫子就多了。为了控制虫子,人类会喷洒农药,昆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人类又不得不研制越来越毒的农药,最终残留在瓜果梨桃中,又会被我们人类食用。
据《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估计,在全球范围内,大自然每年为我们提供约价值125万亿美元的服务,但是,人类活动正将地球推向危险,人类活动直接构成了对物种的最大威胁,包括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以及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受污染、森林砍伐、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全球野生动物数量在过去40多年里下降60%。[5]
以前,我们误认为麻雀与我们人类抢粮食吃,但是当时,在鸟类学家郑作新的努力下,麻雀得以从四害中被剔除出去。在他的建议中他说明,麻雀主要不是吃粮食,而是吃昆虫,尤其是繁殖期的鸟类,它们本来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却把它当成了敌人。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6]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7]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8]各种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的出台,对保护自然、保护家园、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必须清楚,在人与自然的利益秩序上,生存需要高于基本需要,基本需要高于非基本需要,在这种利益的秩序上,我们必须能够做出明断,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生物多样性就是一副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人类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超级物种,只是这个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分子,自然法则警示我们人类,无节制地征服和索取,终将难逃坍塌和毁灭的命运。保护生物多样性并没有很难,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必须要敬畏生命,敬畏生态,敬畏自然。
参考资料:
[1]IUCN红色名录2024第1次更新:45402种面临灭绝威胁.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523039672790871&wfr=spider&for=pc.2024.08.27
[2]鼎湖山.网址:https://baike.so.com/doc/5334319-5569757.html
[3]中国国家公园诞生周年大事速览.网址: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586/20221012/090454305903095.html
[4]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发布 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网址:https://china.cnr.cn/news/20221230/t20221230_526109557.shtml
[5]《地球生命力报告2018》:野生动物种群数量40年内下降60%.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356606000785544
[6]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网址:https://www.sc.gov.cn/10462/c111982/2024/3/5/79124853db6844b89d97b8bfab5ca3f3.shtml
[7]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网址: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1212/c40531-32585283.html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网址:https://www.cnii.com.cn/rmydb/202408/t20240813_59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