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简讯(二十一)

二维码
17

《生绿》2025年1月刊聚焦“负责任旅游”

近年来,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2024年首份《世界旅游业晴雨表》显示,截至2023年底,国际旅游业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88%,国际游客预计达到13亿人次。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挑战的加剧,旅游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也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对“负责任旅游”的探讨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深化。

国外对“负责任旅游”的研究始于1965年,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研究体系。1965年,Hetzer提出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基本原则,包括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尊重当地文化,最大限度地造福当地人民,以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满意度。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在开普敦召开,会议上“负责任旅游(Responsible Tourism)”一词被首次提出。《开普敦宣言》中对“负责任旅游”的定义现已被全世界广泛接受,即负责任旅游是关于“为人们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为人们创造更好的旅游环境(creates better places for people to live in, and better places to visit)”。2020年3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负责任旅游工作委员会成立,旨在将“负责任旅游”的理念深植人心,引领“负责任旅游”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推动中国旅游行业的绿色发展。被誉为“负责任旅游之父”的哈罗德·古德博士(Harold Goodwin),是该负责任旅游工作委员会主任。

《开普敦宣言》提出负责任旅游具有以下特点,包括尽量减少负面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为当地人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旅游目的地国家相关社区的生活水平,改善当地旅游从业者工作环境和为其他人员提供更多入行机会;让当地人参与对其生活产生影响的决策;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维护世界多样性作出积极贡献,等等。

2025年1月28日是中国的农历新年除夕。在八天的法定节假日期间,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外出旅游。以此为契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简称《生绿》)1月刊将聚焦“负责任旅游”,深入探讨负责任旅游的理论研究以及发展和实践,欢迎社会各界投稿。征稿截止日期为1月15日。投稿方式及征文规范详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

此次征稿的分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1. 负责任旅游的理论研究;

2. 负责任旅游与生态旅游、低碳旅游等的辨析;

3. 负责任旅游的政策进展;

4. 负责任旅游的实践;

5. 负责任旅游的未来发展。


(注:鼓励投稿时附清晰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