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文】鄱阳湖建闸,对湿地生态系统及长江全域 影响的研究都还很不够

二维码
76

文/杨晓红


摘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除关注工程建设本身外,社会上争议比较大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对该工程项目对环境造成具体影响评价的论证部分。工程建设后,对鄱阳湖湿地生态中的生物影响研究目前还很不全面,缺乏鄱阳湖全面生物多样性本底清单,也缺少对该工程建成后对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影响、防汛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认证。

关键词:鄱阳湖建闸,生态系统,环境影响评价


杨晓红. 鄱阳湖建闸,对湿地生态系统及长江全域影响的研究都还很不够.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2卷第1期,2021年2月,ISSN2749-9065.



杨晓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研究室主任,长期关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并实地调研,在生态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方面具有丰富的跨界经验。

曾担纲并主要参与国内第一个城市自然资源本底调查项目、长江上游大坝与水生态调研专项、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生态本底调查、农业农村部珠江鱼类资源调查、以及连续两年参加黄河全流域生态调查,出版或参与编撰《广州它世界》、《中国环境调查》系列丛书、《最美的生态危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蓝皮书》等书籍。

┉┉┉┉┉┉┉┉┉┉┉┉┉┉┉┉┉┉┉┉┉┉┉┉┉┉┉┉┉┉┉┉┉┉

说到鄱阳湖,在中国几乎无人不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淡水湖。它有几个关键的名片:其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江西湖口为其通江口,其湖泊流域降水充沛,它囊括了长江流域9%的流域面积,每年为长江干流贡献约1472亿立方米的淡水,占长江总水量的16.8%;其二,一个过水型湖泊。湖区的湖水与长江干流时刻进行着水量与物质的相互补充。以一年时间为计,水体在鄱阳湖湖盆平均逗留的时间为10天,比密西西比河(美国最大、世界第四长河流)水在河体中的逗留时间(为14天)要短4天;其三,兼具防汛抗洪的功能。数据显示,鄱阳湖全年对长江防汛消峰的贡献率是52.2%,而调蓄干流洪水的贡献率则达到20%;其四,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是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最大越冬栖息地,与之相关联的,也就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它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生物基因库。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最早在2008年之前就已经由江西省水利部门提出。当时有官方媒体在报道鄱阳湖冬枯现象时,形象描述称鄱阳湖在枯水期完全变成了草原,引发整个社会极大的关注。此后鄱阳湖的冬枯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枯水期不仅明显提前,而且时间逐年延长。

2009年,江西省在向国务院提交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到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同年9月,15名院士、学者联名上书国务院,提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存在“六大问题”尚未解决,包括水量调度、候鸟栖息地与食物链、水生生物迁徙、水环境质量等问题。与此同时,国内外的NGO组织也都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

2009年底,该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但翻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这一项被要求单独论证。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江西省专门成立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负责该工程的课题研究、方案规划、资料采集等。

2010年,江西省推出新一版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计划,相较于前一版方案,新方案最重要的两项修改,一是取消发电功能;二是上交闸(坝)调度权,以便让水利部和长江委进行全流域调控。相较于数十年来长江上游、中游陆续修建的众多水利枢纽,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发电来说,鄱阳湖水利枢纽这次功能调整更多地是为了生态调蓄,这在工程功能定位上是一个很大的变化。类似水利枢纽工程的定位,目前在国内并不多。所了解到的例子,是塔里木河下游的大西海子水库,其功能定位在运行半个多世纪后,于2003年调整,由原先的农业灌溉转为了生态补水。

经此妥协之后,江西省再次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推进至水利部和国家发改委的前期审批程序。但争议之下,项目始终进展缓慢。

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提出让江西省转入开展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同年11月23日,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启动,将建闸与否的争议推向高潮。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也是在2016年前后了解到此项水利枢纽工程。同年,到江西实地考察了解此事期间,访问过鄱阳湖周边的几个县,包括九江、新建、都昌等,基本上本地人都知道建闸的事情,且反对意见居多。

2016年12月6日,鄱阳湖水利枢纽环评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结束。随后,该项目陷入沉寂。直至2021年1月5日,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在官网上发布《关于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的批前公示》,该项目再次重新回到公众视野。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工程一直在持续往前推进,也算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目前,该项工程已进入用地预审和选址公示环节,但据绿会了解,1月14日-15日期间,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计划组织召开该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影响专题报告技术讨论会议,其实际会议仅持续了一天。

通过对2016年和2021年两次公开的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比较:其一,整个主体工程没有变,依然是64孔的泄水闸,闸顶高程依然是23.4米,只是坝体长度更加明确,由原先设计的闸体长度2900多米确定为2993.6米,之前未提的3线一级船闸,现在也有明确提出,包括配套的道路建设、包括枢纽区、道路、管理用房和管理区的四个主体功能区等;其二,工程目的没有变,依然是调枯控洪,即人为调节其枯水期的水位,而对汛期的洪水则不干预或是完全调控。实际上,对于长江中下游来说,每年到了汛期,抗洪防汛都是一个头等大事,各省市对洪水都是坚壁清野,严防死守,对于洪水过境不造成洪灾的要求,都需要极大的投入,提“不控洪”的目的自然是应有之义,但退一步来讲,即使想人为控洪,也未必能够做到;其三,在第一次公示时,提及初步估算工程总投资为120.91亿元,其中年运行费用为1.28亿元,这次未出现在公示中。

当然,两次公示相比,一个比较大的调整,就是将调枯的过程更加细化。在2016年第一次公示中,指出“汛末(9月~次年3月底)对湖区水位进行调控,以缓解湖区水位下降过快导致的问题”。而在2021年的选址公示中,则指明“9月至11月底,枢纽按照鄱阳湖自然形成的多年平均水位线进行调节;12月至次年3月,枢纽最低调控水位9米缓解湖区水位过低导致的生态和民生问题。”而往年,鄱阳湖自然形成的多年平均水位线大概是10米左右,在12月至次年3月之间,以9米为最低调控水位,二者水位相差并不大。此外,还有一些诸如要不要建配套公路、要不要做三级船闸、包括建设范围的明确,基本都是比较小的具体工程方面的调整。

再有,第一次公示时,江西省提出来该水利枢纽工程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综合型工程,包括坝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工程,目前公示的内容只涉及坝体工程,未见建闸时、建闸后在自然保护方面的工程方案。

当然,客观上讲,除了公示的信息,还有很多未公示的信息。比如,江西这些年在鄱阳湖的水治理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像2016年调研时在湖口一带看到大量的采砂船,据了解,现在江西已全面禁止采砂。除此之外,在鄱阳湖入湖水支流的整治排污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且颇有成效。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除关注其本身外,在社会上争议比较大的焦点问题,依旧是集中在该工程项目对环境造成具体影响评价的论证部分。据悉,目前对鄱阳湖水文特征的研究是相对清晰、明了的,即(1)鄱阳湖涨水为湖,落水为洲,涨水和落水的交替线是在水位为10米左右;(2)鄱阳湖冬枯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游三峡大坝的截流。三峡大坝在2003年9月开始截流,然后从2008年后全面下闸蓄水,使得鄱阳湖干流来水减少,导致严重冬枯;二是拉空,就是秋冬季失去长江干流来水的顶托后,对鄱阳湖上游五水(赣、抚、信、饶、修)来水的拉空作用加强,导致湖水加速外泄,退水迅速,再加上五河上游本身兴建了诸多水库,在上游也造成了截水。因此,在秋冬季鄱阳湖的枯水期才会不断提前,水位下降快且急剧。但鄱阳湖水位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湖区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维系以及水体水质的好坏。有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到2015年,鄱阳湖水质下降非常明显,且水体已富营养化。要维持鄱阳湖固有的生态功能,首先要保证其水位最低保留在10米左右。

目前,该工程建设后,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影响研究仍然不够全面。在野生植物群落方面,主要集中于沉水植物部分,像从马来眼子菜到苦菜的演替规律等,但滩涂植物、近水植物、本土植物及滩涂的休眠性植物等的研究则极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研究,涉及到了鱼类、鸟类、江豚等少数关键物种,但对其他处于同等生态位的野生动物研究甚少,比如底栖动物、两栖爬行动物等很少涉及或浅显提及。综合来看,目前还缺乏鄱阳湖全流域系统的、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清单,也缺少对该工程建成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防汛影响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认证。至少目前未查到任何涉及这些方面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