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勤勤 杨晓红 秦秀芳
摘要: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保护野生动物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对民间野生动物救助站的支持、发展“政府+民间”联合救护模式,不仅能为公众参与提供平台和桥梁,引导公众的积极参与保护行动,同时可以解决政府救助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野生动物救助,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安勤勤,杨晓红,秦秀芳.关于加大支持民间野生动物救助、发展“政府+民间”联护模式的建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6卷,2024年5月,总第60期.ISSN2749-9065
【背景】
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保护野生动物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多种多样,其中极为重要的措施之一便是救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栖息地减少、环境污染、食物短缺、人为伤害等,野生动物生存受威胁程度也将不断攀升。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野生动物救助案例统计分析发现,受伤、受困的野生动物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这个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研究室长期实践经验来看,目前我国在野生动物救护方面,仍然存在救助机构少、资金缺乏、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
以山东东营为例,这里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资源丰富,候鸟迁徙季,数百万只鸟类来此栖息、觅食。随着生态环境向好以及输电线路设施的扩张,原本不在东营繁殖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东方白鹳开始在线塔上筑巢繁育。2005年首次繁育成功以来,累计繁殖东方白鹳2200多只,成了东方白鹳全球最大的繁殖地。东方白鹳与输电线路之间的冲突也激增,鸟类受伤也是当地常有的事。据中国绿发会东营东方白鹳保护地、即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志愿者反映,因为当地缺乏政府部门直管的野生动物救助收容机构,常因为经费、人员等问题,野生动物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在其他保护地亦如此,志愿者们巡护工作中,每年都会遇到因受伤、中毒等大量需要救护的野生动物。
国家生态保护措施提升了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而对于救助,日渐高涨的民间救助力量却往往有心无力,即使建立了民间野生动物救助站,也因面临以上困局而难以维系。因此,加大对民间野生动物救助站的支持、发展“政府+民间”联合救护模式,不仅能为公众参与提供平台和桥梁,引导公众的积极参与保护,同时可以解决政府救助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以河北唐山市民间野生动物救助站——大清河野生动物救护站为例,该救助站与河北省林业系统长期在野生动物救护方面的合作,2013年至2021年,该救护站救护成功并放归自然的斑海豹、丹顶鹤、遗鸥、大天鹅、小天鹅、白鹤、白枕鹤、金雕、大鸨、东方白鹳、黄胸鹀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达到8000-9000只,保护成效显著。
【建议】
因此建议:加大对民间野生动物救助的支持,发展“政府+民间”联合救护模式,以充分发挥民间生态保护力量的作用,增强生态保护效益。具体如下:
(1)发展“政府+民间”联护,加强经费保障
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救助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资金来源问题。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丰富、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等地区,野生动物受伤、病弱、受困等情况发生频率较高,所需费用也比较多,应加强经费保障。因此建议发展“政府+民间”联护模式,同时,在此基础上,于国家层面,一方面设立野生动物救助专项项目经费,增加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制度等措施引导,吸纳社会捐助,保障每一次救助行动都能顺利进行。
(2)鼓励民间救助
从相关文献统计来看,多数地区存在政府部门设立的救助机构少、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救助不通畅。而民间救助力量的加入,将有效弥补以上不足,因此建议通过各种途径鼓励民间救助,加大支持,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具体如:
a. 加强对做出贡献或投入的个人或组织给予相应的补偿,以鼓励救助行为,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野生动物救助行动中来。
b. 做好区域志愿者团队建设,如提高专业性、规范管理等,引导公众志愿者加入野生救助行动,这样,一来可以增加野生动物救助力量,二可以为热衷生态保护的公众提供平台。
(3)加强专业培训
加强对野生动物救助的专(兼)职人员、志愿者等团队专业能力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发展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二是积极对野生动物救助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升救助人员的专业技能。
(4)加强宣传
包括生物多样性科普、野生动物救助途径及方法、公众或单位如何加入野生动物救助志愿团队等方面的普及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为什么救助、如何救助、如何加入救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