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晗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全国范围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其中尤以鸟类摄影爱好者最多。由于野生动物摄影产业发展较快也较为粗放,组织和参与拍摄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越来越多因拍摄活动给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带来干扰和威胁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被拍摄野生动物死亡的悲剧。因此建议对拍摄活动进行立法规范并明确对不当行为的处罚条款。
关键词:摄影,鸟类爱好者,野生动物保护
杨晗.关于立法规范野生动物摄影活动的建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6卷,2024年5月,总第60期.ISSN2749-906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全国范围内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其中尤以鸟类摄影爱好者最多。拍摄并宣传野生动物摄影作品有助于更多人了解野生动物的故事和生存状况,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在云南、广西、河南等多地还因拍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的发展,解决了当地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民增收,有望助力乡村振兴。但由于野生动物摄影产业发展较快也较为粗放,组织和参与拍摄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出现了越来越多因拍摄活动给野生动物的生息、繁衍带来干扰和威胁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被拍摄野生动物死亡的悲剧。具体来说,对野生动物造成威胁的拍摄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破坏野生动物巢穴。很多人为拍摄更清晰的照片,不惜将野生动物巢穴附近的遮风挡雨、躲避天敌的树枝、树叶剪掉,或直接将巢穴整个移走,极容易造成幼鸟死亡。2021年6月,河北石家庄就发生过拍摄组织者将黄鹂巢穴附近的枝叶剪掉,导致巢中幼鸟被暴晒而死的悲剧。
二是繁殖期近距离巢拍。不顾对野生动物尤其是幼鸟幼兽的影响,比如近距离拍摄甚至触摸、逗弄野生鸟类雏鸟、幼鸟。
三是用各种方法惊扰野生动物。比如北京就发生过多次拍摄者通过踹树、大声喊叫、扔杂物等行为刺激拍摄对象作出各种动作的恶劣事件,又如夜间使用灯光拍摄夜行性鸟类,干扰其捕食、育雏。
四是追拍。利用车辆或人多势众追逐或围堵拍摄对象,造成野生动物应激或力竭死亡。2023年9月,北京就发生过一起多人围追堵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花田鸡,造成该鸟死亡的悲剧。
五是摆拍。将野生动物捕捉后利用特殊方式固定、摆造型。
六是诱拍。利用食物或声音引诱拍摄对象,有些人用大头针穿着昆虫诱拍鸟类造成鸟类误吞等等。长期投喂会改变野生动物的觅食、集群、迁徙等习性,影响其野外生存能力,更是带来更大的疫病风险。
我们认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有法可依,才能有效地制止和打击上述惊扰、伤害野生动物的拍摄行为,促使野生动物摄影产业健康发展。
因此建议:
立法规范、约束野生动物摄影活动。除研究为目的的活动以外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在野生动物繁殖期近距离拍摄育雏、育幼行为。明确禁止通过追赶、围堵、喊叫、扔杂物、播放音频等一切干扰野生动物正常生息繁衍的行为;禁止破坏、移动野生动物巢穴或任何改变野生动物巢穴周边自然环境的拍摄行为;禁止夜间灯光照射的拍摄行为;禁止任何捕捉、限制野生动物活动的拍摄行为,如棚拍;禁止任何可能伤害野生动物的诱拍行为以及可能改变野生动物觅食、集群和迁徙习性的投食拍摄行为。对违反相关规定组织参与或参与相关拍摄活动的人进行严格约束,并明确对不当行为的处罚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