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热点】
一、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历时四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全面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进一步筑牢长江生态安全屏障。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又一创举。
从划定面积来看,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市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集中分布在唐古拉山—横断山、大别山、黄山等丘陵山地,洞庭湖、鄱阳湖等重要湖泊,对长江经济带内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以及生态功能极端重要区域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界定。
从此,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成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遵循。当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遇到矛盾时,生态保护红线将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以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准入制度强制约束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监督各省市落实生态保护红线严守机制和责任履行情况。
二、“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获2023年度公益创新奖 | 第十三届公益节
在2023第十三届公益节评选中,经提名推荐,评委会审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理念获2023年度公益创新奖。
主要公益事迹: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共同造成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这一事实,让所有关心地球生态的国家或人们忧心忡忡。1993年,国际社会为改变这一趋势,发起183个国家统一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期改善这一状况;2000年,《联合国在千年宣言》中,也提出将遏制生物多样性快速下降趋势、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等作为8大努力方向之一。然而,尽管各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但依然未能扭转或改变全球生物多样性继续丧失的趋势。中国也是一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国绿发会在2016年提出并创建绿会保护地的基础上,再于2021年创新地提出“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每一个个体的努力进行了有效链接,让每个人类个体都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共生的主角,并推动这一理念深入扎根各个生产和生活领域。
从2021年至今,中国绿发会通过建立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单位、示范基地等形式,在国内已累积建立起200多个大小不一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案例。如在湖北蔡甸区的生态藕田,于推动当地农民生态种植的过程中,有效保护了当地的水生环境和水生鸟类;在山东临沂弘毅生态农场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人们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尝试完全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与转基因种子,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在收获农作物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保护了传粉昆虫和野生植物。
在生产领域,从2021年起,中国绿发会与国网基金会合作,共在全国近20个省市开展“候鸟生命线”项目,通过对电网防鸟设施的科学化改造、生态知识的培训、以及组织多方力量对输电线路周边野生鸟类的联合巡护与救助,显著降低了输电线路的涉鸟故障率,并有效保护了以东方白鹳为代表的大量野生鸟类。
2023年9月,巴黎和平论坛召开期间,中国绿发会提出并实践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入选全球环境治理50大解决方案,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肯定。
三、《自然》旗下期刊刊登周晋峰博士作为共同作者发表的《穿山甲皮肤冠状病毒核糖核酸测序分析》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作为共同作者在Nature(《自然》期刊)旗下开源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刊登的“An RNA-Seq analysis of coronavirus in the skin of the Pangolin”(《穿山甲皮肤冠状病毒核糖核酸测序分析》)于2024年1月9日正式发布!
这项研究强调了穿山甲对病毒感染的独特转录反应,这种反应受到关键免疫相关基因的假基因化(pseudogenization)影响。此外,它强调了研究穿山甲抗病毒反应的价值,以增强我们对人类类似过程的理解。
关于此研究成果的详细信息,欢迎查阅全文: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4-51261-x
【国际视野】
一、绿会气候变化工作组拟赴西班牙参加第七届CMS公约能源工作组大会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能源工作组(ETF)将于2024年4月24日至26日举办多利益相关方能源工作组第七次会议(ETF 7)。会议举办地为西班牙马德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是CMS能源工作组的全球24个观察员之一,也是唯一来自中国的机构。
正式的ETF成员会议将于4月24日至25日举行,其中还包括为期半天的供私营企业和受邀嘉宾参与的开放会议。4月26日将进行实地考察。
目前,中国绿发会气候变化工作组正在组建参会代表团,赴马德里实地参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能源工作组(ETF)】
能源与生物多样性是密切相关的。部署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帮助缓解气候变化而使迁徙物种受益。如果规划不当,能源基础设施的部署会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和《保护非洲-欧亚迁徙水鸟协定》(AEWA)认识到有必要将野生动物迁徙物种的保护纳入整个能源部门,并为此通过了一些决议和准则。根据CMS公约COP13的第11.27号关于可再生能源与迁徙物种的决议,CMS公约在2015年成立了能源工作组,以支持这些决议的实施和相关准则的使用,将各国政府、多边环境协定、投资者、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聚集在一起,目的是避免和减少能源开发对迁徙物种的负面影响。
二、“塑料条约”第四次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会议(INC-4)将于2024年4月举行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减塑捡塑”工作组日前收到“关于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秘书处的来信,信件中介绍了第三次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会议(INC-3)结束后的修订草案的完成工作以及第四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2023年11月13日至19日,“关于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中的塑料污染)的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联合国环境署总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会议结束后,秘书处将吸纳了各方意见的零草案修订版的英文版发布在了联合国环境署官网上。此次的修订文本将作为下次会议,也就是第四届会议讨论的基础,各国代表将在这版最新的修订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内容探讨。
根据委员会第三届会议上的决定,“塑料条约”第四届政府间谈判委员会会议将于2024年4月23日至29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会议中心(Shaw Center)举行。会前将于2024年4月21日举行区域磋商。
三、IUCN WCPA发布首版“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地点识别工具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的第3个目标下对国家做出了重要承诺,并对许多其他目标产生积极影响。2023年下半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地委员会最新推出了一项重要出版物:《用于识别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地点工具(第一版)》。
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s),指的是那些在受保护的范围之外的区域,能够提供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有效和长期的就地保护。这些地点的主要目标可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可能是在管理其他目的的地点的次要目标,或者是地点管理方式产生的无意的结果。OECMs可以由政府、私人实体、原住民和地方社区单独或共同进行管理和治理。新发布的这个工具旨在引导评估者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规定的八项标准,通过三个步骤判断一个地点是否符合OECM的资格。对于当前不符合所有标准的地点,该工具提供了指导,突显需要更多信息或改进治理和管理的领域。
该电子出版物的封页。图片来源:IUCN WCPA
报告详情可参见:
https://portals.iucn.org/library/node/5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