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以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村落为例

二维码
55

段晓迪1   陈韵2   李璋2

1.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大理6710002.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目前,乡村宜居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文认为可从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协同创新的支撑作用等方面着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和谐发展理念,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确保实施生态宜居建设创造条件,实现乡村振兴和民族振兴。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哲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乡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段晓迪,陈韵,李璋.生态哲学视野下的乡村生态宜居建设——以大理地区白族传统村落为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2024年1月,总第55期.ISSN2749-9065


1   背景

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中国特色国家发展总体布局。2013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3]。传统的农村价值体系也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被重新审视。

目前,实施农村生态宜居建设面临一系列挑战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需要增强当地居民的生态意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村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2   生态哲学

2.1   中国生态哲学中的人与自然

作为20世纪新兴的科学分支,生态哲学是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对地球生态危机根源所产生的思考而确立的,也是随着全球重建生态环境的实践而发展起来的。生态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的研究[4]。它是一种关于整个生态领域的哲学理论,为人们研究生态问题提供了生态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生态哲学是以生态系统为对象,以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基本焦点,通过理性反思构建的相对独立的哲学[5]。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哲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和最基本的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提出的“天地人合一”理念,道家天人同源的生态哲学,中国佛教的起源及其对生态构成的关注。儒家的天地人观是整体的人生观,认为宇宙是一个超生命体,人是其中不可分割的独立部分。人类的伟大和尊严,不是表现在对宇宙万物的征服和奴役上,而是体现在对整个自然的自觉思考上。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在万物之中,正如《道德经》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类不应以自我为中心将自然作为征服和支配的对象。自然状态是事物的真实状态,因此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状态的过程,主张将对自然的干扰降低到最小[6]。自然、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自身的损害,因此人类有责任保护生态平衡。

2.2   西方生态哲学

当代西方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世界观主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一切以人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同时也反对为人的生存和长远发展而保护自然存在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7]。利奥波德的地球伦理学首次倡导人类与自然建立伙伴关系模式,以取代古希腊以来以自然为征服和统治对象的传统模式,对人类战胜全球生态危机具有深远的意义[8]。卡普拉的《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提出了一种生态世界观,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张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确立生态原则,把经济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之中[9]。萨克塞也在其生态哲学中强调要关注自然,要使自然与人的关系和谐统一,因此要求人们理解自然与人的关系[10]

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为基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生态哲学的内涵,吸收了当代西方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在中国的最新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包含八个部分: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1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12]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让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3   以生态文明视角保护白族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孕育出了农耕文化、民族文化,是居住的场所,对其保护应不同于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应该更多的考虑环境中的人,以人为本,将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白族传统村落是大理传统村落的代表,是民族之魂、生态之基、历史之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白族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应该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将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相关联,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贯穿于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中。

3.1   白族传统村落一般现状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州内白族人口124.99万人,占总人口的34.3%大理州传统村落的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周城村、喜洲村、沙溪寺登村、萂村、古生村等都是大理典型的白族传统村落。白族传统村落区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的特点即白族文化,包括建筑形式、建筑装饰、传统戏曲、传统舞蹈、民俗活动等内容为表现。大理地区各白族传统村落的白族文化虽有差异,但大致相同,现多个白族传统村落作为旅游热门景点,亟需进行规划保护和发展。

3.2   规划改造重点与难点

3.2.1   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利用

传统村落的建筑是当地居民生活和活动的重要载体,结合村庄闲置资产,合理利用传统建筑,引入有特色的产业,形成示范和样板,进而带动村庄的整体发展。对村落内的保护建筑分为修缮、维修以及改善三种方式。对保护建筑物不改变整体外观的情况下进行修复,调整内部布局,完善配套设施。

整治类建筑大多建筑质量较好,但风格比较现代,与传统风貌不符,需要对整体外观如屋顶、墙面、门窗等进行风貌改造,使其与传统风貌建筑相和谐。对无法恢复原样的部分通过创新做出创意性的村庄景观设计。

新建民居则需传承白族文化,并丰富建筑空间功能的基础上突出民居的传统生活风貌建筑设计多样化,满足不同家庭的使用需求。着重体现民族传统建筑元素,增强地方建筑文化特色。

3.2.2   街巷的改造利用

本地的街巷空间主要以主干道、次干小路和巷路构成村内街巷空间,道路网多为不规则型,街巷设计应坚持具有指向性和功能性的原则,街巷空间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地面铺装逐渐恢复传统特色。

对村落内的街巷系、古遗迹等历史要素的保护和修缮,既需要有建筑风貌整治,又需要有新建建筑的管控。首先建设外部交通,以减轻外部过境交通对核心区内部街巷的压力;其次,恢复村内步行道,疏通与村内部街巷系统连接,作为旅游步行观光游道,与内部街巷系统形成有机整体,达到交通通达的目的;另外,通过拆除、退让、调整等手段对街巷进行整体梳理,以完善整个街巷系统的保护;最后,合理规划停车场以尽量控制进入到核心区内部车辆的数量。

核心保护区内巷道均为步行巷道,对于现存破损巷道进行修缮维护,对于系统中已消失、破坏的历史巷道进行恢复重建,对于未硬化的路面按传统形式进行建设硬化。

3.2.3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白族传统村落发展至今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白族大本曲、白族霸王鞭、白族绕三灵、栽秧会、白族服饰等传统戏曲、舞蹈、民俗活动、民族技艺。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文化、社会经济价值。以此为基,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建设文化传习所、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对民族文化、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

3.3   规划策略

乡村生态振兴是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障。生态宜居是国际性话题,乡村宜居性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虽然不同的文化群体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认为宜居性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性概念,包括可持续性、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社区的生态建设生活质量是这一概念的核心,人与地是宜居概念的两个方面,如何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宜居的本质。村生态宜居建设以民生为目标,致力于构建和谐的生活、生产和自然环境关系。

3.3.1   因地制宜

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提出能切实促进村寨发展、改善村寨人居环境的规划措施。

3.3.2   城乡统筹,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城乡发展优势资源,相互带动;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相互补充,实现一体化发展。村庄规划应当科学、合理、全面地配置土地,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地形、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布局。同时,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积极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3.3.3   寻本固源,延续文脉,弘扬民族特色

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对街巷肌理、空间格局、历史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活动、特色工艺、传说典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打造品牌,营造乡土风情,凸显村落文化特色。在保证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人为本,做到低碳、经济、适用、美观为前提的建设规划,一切行动计划都要有利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村民增产增收。

3.3.4   显山露水,乡土风韵,完善村落空间

保存村落空间,保留原有的街巷空间肌理,强化村庄整体的格局,通过梳理村落内空间视觉廊道,突出空间特征,构筑连续的观景点,构建见山望水的美丽村庄空间[13]

3.3.5   依托优势,创新提升,发展旅游产业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旅游服务、观光农业等,全面提高农业的增加值,并依托现状景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3.3.6   划定禁建,严格管制,夯实生态本底

严格划定生态控制建设区域,通过复动植物栖息地等措施复受到破坏的环境,通过制定安全保护计划、生态监测和管理,确保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营造美丽的乡村生态基底。

4   结论

从提出环境保护,到建设美丽中国,再到乡村生态振兴,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国各界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宜居建设,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长远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国乡村生态宜居建设虽然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仍面临严峻挑战。面对现实挑战,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处理好城乡共同创造生态宜居环境的问题要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以是否有利于维护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谐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可持续性作为衡量社会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技文. 民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 学习月刊2014(4)2.

2]夏东民. 美丽中国内涵的哲学思考[J]. 河南社会科学201422(6)5.

3]丁建军. 乡村振兴要与新型城镇化联动[J]. 中国乡村发现2018(1)5.

4]孙伟邴乃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论述的基层实践——以即墨前东葛村为例[J]. 领导科学论坛2019(3)75-84.

5]李璋鄂娜字鸿.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 锋绘2019(3)273-274.

6]沈清基郑颖. 大地伦理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 上海城市规划2001(2)12-15.

7]张家菖.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视域下人的价值与发展问题探讨[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8]杨期和许衡杨和生. 园林生态学[M].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5.

9]卡普拉・斯普雷纳克石音. 绿色的政治全球的希望[M]. 东方出版社1988.

10]郭明哲董晓洁. 自然、技术、社会——萨克塞生态哲学思想探究[J]. 理论月刊2014(01)50-54.

11]高灯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文化意蕴及现实关切[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1(04)26-31.

12]林智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23(07)193-201.

13]张明辉. 基于“乡愁空间”打造的村庄建设与发展[J]. 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7)66-67.


基金项目: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科学研究项目《大理少数民族园林建筑文化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XJKY0010)。

作者简介:段晓迪(1994-),女,助教,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通信地址: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邮政编码:671000;E-mail:779001169@qq.com。

通讯作者:陈韵(1993—),女,助教,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通信地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邮政编码:671000;E-mail:296703382@qq.com。

李璋(1989—),男,讲师,天津大学风景园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学。通信地址: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政编码:671000;E-mail:6044704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