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鹏
摘要:2023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从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视角回顾和审视“一带一路”建设的历程,说明情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提出建议是必要的。本文对中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进程从规划、部署、实施和成效进行了相关文献和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在方针政策、协调机制、绿色投资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从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合理的发展权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促进生物多样性繁荣发展、降低项目的负面生态环境影响、开展交流合作、推广我国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分享我国成功经验和最佳实践等诸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气候变化,绿色技术,绿色投资
林大鹏.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年回顾及展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2023年12月,总第53期.ISSN2749-9065
一、背景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从2013年国家领导人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一带一路”相关的生态环境议题就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根据“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发布的《“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及影响分析》报告,以区域互联互通为核心的“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贯穿了多个陆地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荒野区和其他关键保育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合作领域,其特点是投资和建设周期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如果不进行适当规划,在未来几十年将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世界银行在相关报告中也表示,一些项目具有容易识别和可衡量的影响,比如能源项目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他项目,比如交通基础设施,鉴于其地理影响范围广阔,会产生更加复杂的、而且可能更加广泛的环境风险。这些风险不仅限于交通污染、地形与水文破坏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各方普遍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多处于快速工业化初期,将占世界碳排放的主要份额,如不走绿色发展道路,会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减排目标的实现。但这些国家同时也面临实现现代化的现实任务。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的发展与碳减排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
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兼顾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带一路”政策文件,也开展了一批项目,以实现绿色、可持续的“一带一路”建设。
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
1. 战略规划
中国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开始,就为这一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出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
2017年4月,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环国际[2017]58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环保标准和规范,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保服务与支持,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清洁能源等行业的节能环保标准和实践,推动水、大气、土壤、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环境保护,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绿色化、低碳化建设和运营水平。......加强对外投资的环境管理,促进企业主动承担环境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在《指导意见》发布五年后的2022年3月,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和商务部又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发改开放[2022]408号,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在“基本原则”部分提到,“严格遵守东道国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和规则标准,高度重视当地民众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诉求。”并在“重点领域”部分提出,“引导企业推广基础设施绿色环保标准和最佳实践,在设计阶段合理选址选线,降低对各类保护区和生态敏感脆弱区的影响,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及在“统筹推进”部分,明确要求“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升级节能环保设施。”
2. 协调机制
在2017年5月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目前,联盟已有单位会员42家。
在2019年4月召开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到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说到“我们启动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将继续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并同有关国家一道,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这些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战略步骤,都已一一落实。
2019年4月,包括中国在内的30个国家在京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成员国共同发布《“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原则与务实行动》,目标之一即是促进各国在清洁能源、能效领域的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人能够享有负担得起、可靠和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服务。2021年10月,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在青岛召开,会议发布了《“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青岛倡议》,进一步强调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2021年6月,29个国家在“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上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表现了国际社会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和支持。
3. 金融和投资
从2000-2021年,中国为海外能源项目提供了2350亿美元的开发性融资,超过了多边开发银行同期提供的金额。2022年,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大致为60亿美元。根据不同专家、学者和机构对“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测算,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可再生能源投资规模将从1.03万亿美元到2.84万亿美元不等,而更大口径的绿色投资规模可能每年超过7850亿美元。
2021年7月,商务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商合函〔2021〕309号)》,列出了推动绿色生产和运营、推进绿色技术创新、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遵循绿色国际规则、优化绿色监管服务和提升绿色发展信誉等十项新时期推动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的重点工作。在2022年四部委发布的《意见》(发改开放〔2022〕408号)中,表示“鼓励金融机构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这项由民间发起,中外多家金融机构签署的文件包括将可持续性纳入公司治理、充分了解ESG风险、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等七项原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政府支持企业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力量的导向。
三、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
1. 坚持温室气体减排的公平性原则,将从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发生以来的历史累计排放和基于最终消费的碳排放量作为国别比较的依据,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合理的发展权利。
2. 利用共建国家可再生能源资源富集的优势,继续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推动能源转型。根据联合国估算,每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可再生能源是化石燃料行业的3倍。亚洲是“一带一路”的主体。据预测,至2030年,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拥有超过45%的全球年度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装机容量。至2050年,东南亚也拥有可以满足其能源需求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并可减少与能源相关的75%的碳排放。中亚也有较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和水资源,但目前利用率尚不高。由于可再生能源地理分布的不均衡,同时应注意发展能源互联网和国际能源市场,开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的贸易。
3. 发挥共建国家的生态优势,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繁荣发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物种类十分丰富,促进生物多样性繁荣、发展,有利于中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和抵御环境生态的恶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第13项为“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和其影响”,第15项即为“保护和恢复陆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指导意见》也提出了推动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的环境保护。应加快采取措施,落实好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的讲话,将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的作用发挥好,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在规划“一带一路”项目线路时,避开生态脆弱区;采用工程技术和配套政策减轻环境影响,设立保护区,恢复植被以及受到干扰的水道和湿地。
4. 对“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产出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并将其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因素。将工程项目采用的环境标准向公众发布,使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知情,并接受他们的监督。
5. 发挥微观主体的作用,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同时,推进与共建国家的技术合作。推广我国的绿色、低碳技术。国内绿色低碳和节能技术推荐目录、推广目录和成果目录中的先进技术可考虑纳入“一带一路”的技术推广和技术转移范围。寻找更多的绿色技术供需对接机会。
6. 向共建国家传播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理念。把国内环境和生态治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绿电/绿证制度、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和保障性收购政策、节能约束和激励政策、能效标识、零碳园(社)区、碳市场交易,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生态恢复、生态保护红线、智能化的生态监测系统等原则和方法的实行。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的环境合作机制进行交流、分享,帮助共建国家进行能力建设,解决问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
绿会青年代表参加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摄影:Katherine©绿会国际部
参考资料:
[1] 张林秀等.“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及影响分析.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2020年12月. 参见:http://www.brigc.net/zcyj/yjkt/202011/t20201125_102825.html
[2] “一带一路”经济学——交通走廊的机遇与风险. 世界银行集团,2019年.
[3] 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一带一路”项目环境管理体系与政策研究.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2021年9月. 参见http://www.cciced.net/zcyj/yjbg/zcyjbg/2021/202109/P020210929303294620185.pdf
[4] 绿色低碳“一带一路”关键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2022年6月. 参见http://www.cciced.net/ zcyj/yjbg/zcyjbg/2022/202206/P020220617501913254861.pdf
[5] “一带一路”助推可持续发展进程创新机制.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2023年7月. 参见http://www.cciced.net/zcyj/yjbg/zcyjbg/2023/202308/P020230914329775041275.pdf
[6] 习近平出席“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全文)
https://www.gov.cn/xinwen/2017-05/14/content_5193658.htm?eqid=ab6599e6001eecec0000000364607183
[7] 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4/26/content_5386544.htm
[8] 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0/content_6909882.htm?ddtab=true
[9] Asian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AIIB), Climate Action Plan, aiib.org/climate,September, 2023.
[10] 张玉军.携手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应对“一带一路”环境气候挑战. 中华环境,2023年3月.
[11] 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全球能源互联网报告2030. 中国电力出版社,2023,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