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热点】
一、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出席世界寒地绿色能源发展论坛
2023年11月18日,世界寒地绿色能源发展论坛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肖青应邀出席。此次论坛作为首届世界寒地冰雪经济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寒地能源转型。
本次论坛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引领能源产业发展”为主题,包含开幕致辞、主旨演讲、圆桌论坛三个部分,与会的行业领导、企业、专家学者等从不同角度探讨能源发展趋势、寒地能源转型,分享了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中国寒地能源转型、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自成立至今,始终以倡导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为己任,在创新、研究、科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受到广泛关注与赞誉。例如,提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新思路,即“碳平等”,人人生来碳平等,通过消费端倒逼企业生产端绿色转型,作用非凡,意义重大。2021年,成立了“双碳专项基金”,用于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科研攻坚、标准研制、评估评价、科普宣传、教育培训、公益活动等相关的公益事业项目。
二、绿会生态振兴基金专家团队在丹江口基地进行测产取土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生态振兴基金首个以验证《农田土壤固碳评价技术规范第一部分 当季》(T/CGDF 00035-2022)团体标准为目的的实验示范基地,丹江口卢嘴村武当山贡米基地迎来测产。
2023年11月11日,经过近半年的试验实施,绿会专家团队开始进行田间取样。此次取样工作由中国绿发会生态振兴基金专家、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土壤学专家赵世伟教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土壤侵蚀与碳循环专家简金世博士带队完成,并将进一步进行测产和测土,同时根据测产和土壤化验结果,根据《农田土壤固碳评价技术规范第一部分 当季》进行固碳量的测算。
(供图:邹谦)
《农田土壤固碳评价技术规范 第一部分 当季》(T/CGDF 00035-2022)标准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标准工作委员会制定并于2022年12月发布实施的标准。该标准是农田固碳系列标准之一,规定了当季农田土壤固碳水平的术语与定义、评价原则、评价流程、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数据质量保证、验证和评价报告。该标准适用于评价机构对农田土壤固碳水平的评价,特别是开展农田作物产量反映农田土壤固碳情况的评价工作;可作为作物种植时间为一年以内,多年生作物、林木及其他土壤碳库测算的参考。
三、留坝县认证“BCON县域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地区”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博士于近日赴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地方政府代表进行座谈。结合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衰退趋势,中国绿发会创新性提出邻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理念,并在此理念下,推动国内各地创建保护多样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地。2023年,结合陕西留坝地区“中华祖脉”和“中央水塔”的特殊区位优势和生物多样性特点,中国绿发会指导并在留坝县认证授牌“BCON县域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地区”。
【国际视野】
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减排42%方可将升温控制在1.5℃
每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会发布三份报告,分别为《适应差距报告》、《生产差距报告》和《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的决策提供参考。第二十八次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将于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迪拜举行。为了此次大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23年11月2日和8日先后发布了年度报告——《适应差距报告》和《生产差距报告》。
2023年11月20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了《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破纪录——气温创下新高但世界未能(再次)减排》。《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发现,除非各国兑现承诺,否则世界气温将远超《巴黎协定》目标。新报告显示,根据目前的政策,到本世纪末,地球将升温3°C,这是《巴黎协定》最雄心勃勃目标的两倍。根据《2023年排放差距报告》,各国政府和企业必须采取紧急行动,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42%,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C。除了提供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新进展和应该达到的水平外,该报告还重点关注中低收入国家的能源转型,并探讨了消除二氧化碳在应对气候危机中的作用。
(报告封面。图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报告详情请参见:
https://www.unep.org/resources/emissions-gap-report-2023
二、全球红树林联盟发布《红树林恢复最佳实践指南》
随着对红树林重新造林和重新造林兴趣地不断增长,全球红树林联盟(Global Mangrove Alliance)和蓝色碳倡议(BlueCarbon Initiative)于2023年10月18日发布了《红树林恢复最佳实践指南》(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grove restoration)。该书贯穿的综合性方法强调了生态恢复,特别是在涉及当地社区并基于最新科学见解的情况下,植树并不总是必需的。成功的“恢复”,更多地依赖于创造适宜红树林自然生长的条件,并仅在必要时使用“植树”来辅助或丰富自然恢复过程。
《红树林恢复最佳实践指南》封面图。图源:全球红树林联盟
这份红树林恢复指南采取了一种综合的方法,考虑了生态、社会和财政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决定了恢复项目的成败。它还包括一个与蓝色碳项目相关的模块,以确保可持续资金用于红树林恢复。
健康的红树林是生物多样性的乐园,对气候行动至关重要。它们支持全球沿海数百万居民的生计和福祉,具有碳储存、水质调节和沿海保护的关键作用。然而,在过去的50年里,红树林急剧丧失,比其他任何森林的消失的速度都要更快。
目前,该指南已被《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期刊收录,仅供学习使用。
报告详情请参见:
https://www.mangrovealliance.org/best-practice-guidelines-for-mangrove-restoration/
三、“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写入《生态连通性》指南,支持CBD缔约方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
2023年10月,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二十五次科学、技术和技术建议分委员会(SBSTTA-25)会议上,各国专家和代表们齐聚一堂,讨论了如何加速实施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而在这个重要时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保护地委员会(IUCN WCPA)的两个专家组共同发布一份名为《生态连通性》的指南,以支持修订后的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NBSAPs)。
图源:IUCN WCPA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写入了这份《生态连通性》指南,被列为支持《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GBF)的目标12(保护城市与人口密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的推荐方案。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简称BCON)是一种创新性的全球生物多样性解决方案,2021年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提出,旨在通过人本解决方案减缓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的状况。截至2023年9月,已创立了200多个社区保护地来开展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已被2023年“巴黎和平论坛”确定为推动世界和平的解决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