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热点】
一、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the third 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生态环境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于10月18日共同举办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聚焦“共建绿色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助力实现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
近日,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审查办法》),意在规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科技活动的科技伦理审查工作,强化科技伦理风险防控,促进负责任创新。
《审查办法》明确,科技伦理审查要重点针对可能影响人的合法权益和动物福利以及对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秩序、可持续发展等带来伦理风险的科技活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是本单位科技伦理审查管理的责任主体。从事生命科学、医学、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的单位,研究内容涉及科技伦理敏感领域的,应设立科技伦理(审查)委员会。
《审查办法》还进一步明确了科技伦理审查的基本程序,确定了伦理审查内容和审查标准。审查程序包含了申请与受理、一般程序、简易程序、专家复核程序、应急程序。
三、第十三届可持续畜牧业全球议程多方平台会议(中国区)成功举办
2023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可持续畜牧业全球议程多方平台会议(中国区)在北京友谊宾馆举办,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多元驱动”。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指导,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科技联络室、北京出尘别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中国绿发会行动亚洲专项基金协办。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肖青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分析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如智慧育种、液相芯片应用、数字经济助力、植物领先等。与会代表还深入探讨了粮食安全问题与保障、畜牧业发展的低碳应用,例如应对气候变化粮食流通行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反刍动物甲烷减排技术与策略、畜禽粪污低碳减排技术模式、养殖场碳源与碳汇管理。通过乡村农牧业多元化经营、种养加商合作、地方品种养殖与旅游业产业结合等途径促进农业循环发展与乡村振兴发展。
本届可持续畜牧业全球议程多方平台会议(MSP),通过研究机构、产业界、科技界和社会团体等所有利益相关方对话、咨询,多方参与,共同应对畜牧业面临的挑战,推动食品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会议成果将于11月在泰国举办的第十三届东亚及东南亚区域大会上进行汇报。
(注:此次会议采用了中国绿发会《绿色会议标准》(T/CGDF 00027-2021),倡导绿色出行、低碳办会。)
四、202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设计”会议在沪举办
以“地球危机与《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与设计”为主题的世界设计之都大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设计”会议暨2023国际生物多样性会议平行论坛八于2023年10月17日在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鱼缸报告厅举行。
图源:绿会融媒
本次会议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协办。罗马俱乐部联合主席曼费拉•兰费尔(Mamphela Ramphele)等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现场或线上形式参与圆桌讨论环节,共话绿色设计对于解决地球危机的作用和方法。
【国际视野】
一、《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0月19至20日在内罗毕召开COP15-2续会
根据缔约方大会主席团2023年7月31日会议做出的决定,于2023年10月19日至20日紧接着科学、技术和工艺咨询附属机构第二十五次会议,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缔约方大会第十五届会议第二阶段会议续会。本次续会将审议2022年12月会议的剩余议程项目,其中包括“选举主席团成员”项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国际部已派代表实地参会。
期间,绿会代表Alice Hughes在第二十五次科咨机构会议发言:各国应考虑所有物种的可持续管理,而不仅是公约范围内的,同时需通过数据监测来管理贸易对物种的影响。
二、81个国家及欧盟已签署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BBNJ协定)
截至2023年10月14日,已经有8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历史性的《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简称BBNJ协定、公海生物多样性条约),包括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印度尼西亚、英国、美国、欧盟等等。
2023年6月19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BBNJ)获联合国193个成员国的正式表决通过。该条约尚未生效。依据该协定的规定,需要等到第60份批准、接受、认可或加入文件存入之日起120天后生效。
BBNJ协定的目标是国际社会共同管理地球表面约一半、以及海洋容积的95%——这是地球上最大的栖息地,旨在促进公平和正义,减缓环境恶化,应对气候变化,防止公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它的签署自2023年9月20日在纽约开始,并将持续到2025年9月20日。
三、《从化石燃料中减少甲烷的必要性》报告发布
2023年10月1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气候与清洁空气联盟(CCAC)和国际能源署(IEA)在2023年中东和北非地区气候周上联合发布了一份对气候和健康益处的评估报告《从化石燃料中减少甲烷的必要性》(The Imperative of Cutting Methane from Fossil Fuels)。本报告强调了解决化石燃料生产和使用产生的甲烷排放、限制跨越不可逆转的气候临界点的风险以及为公众健康带来好处要求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行动。削减化石燃料生产和使用中甲烷排放的果断而深远的努力必须与我们的能源系统脱碳齐头并进,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
甲烷是一种强大的气候污染物,自工业革命以来,造成全球气温上升约30%的原因。化石燃料作业是人类甲烷排放的第二大贡献者,其中大部分排放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减少,通常成本较低。尽管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发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推广降低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降低了甲烷排放;这份报告发现,这不足以以必要的速度和规模减少甲烷排放,以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
(图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报告详情请参见:
https://www.unep.org/resources/report/imperative-cutting-methane-fossil-fuels-assessment-benefits-climate-and-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