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国际会议召开

二维码
13

/王静



摘要: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全球生态建设中举足轻重。为推动全球干旱地区生命共同体建设,并将其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气候变化应对问题纳入联合国《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于2022年 1月 5日至 6日在线召开“干旱区对话”会议(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关键词干旱区生命共同体,《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全球生态建设


王静.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国际会议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2期,2022年1月,ISSN2749-9065


干旱区占地球陆地面积 41%,是全球约 40%人口的家园,拥有全球约1/3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为28%的濒危物种提供了栖息地。

以中国为例,著名“胡焕庸线”,从黑龙江省瑷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将国土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大区域其中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的94.1%,水资源较为丰富,以平原、水网、丘陵、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而西北区域则地广人稀,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划分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干旱的中国西北部地区,虽然生态敏感脆弱,但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藏羚羊、藏野驴、伊犁鼠兔、中华对角羚等很多独特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在维系国家整体生态健康和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从全球层面看,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推动全球干旱地区生命共同体建设,并将其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气候变化应对问题纳入联合国《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后简称“《2020后框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2022156在线召开“干旱区对话”会议(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请了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和各利益相关者等共同参与。


会议围绕2020后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两大主题聚焦讨论全球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如何凝聚各方力量达成共识,更加积极采取行动,实现2050生物多样性愿景。

据悉,2020后框架》将于202245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二阶段诞生。在此之前,展开干旱区对话,讨论多重环境挑战下的全球干旱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与恢复力问题,就共建地球干旱区生命共同体达成共识、推动该议题纳入到《2020后框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