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萍 孔垂澜
摘要:我国当前处于生态恢复全面推进的阶段,鉴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生态恢复过程的不确定性,适应性管理逐渐受到领域内的重视,并在相关标准规范等文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本文基于我国生态恢复领域现有重要的标准规范文件,梳理了我国生态恢复领域践行适应性管理理念的情况,并以矿区复垦和洋县朱鹮保护为例,进行了简要案例分析。最后再次强调生态恢复中适应性管理的重要性,建议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后评估,特别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后评估。
关键词:适应性管理,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影响后评估
赵玉萍,孔垂澜.我国生态恢复中的适应性管理实践与案例分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2024年7月,总第65期.ISSN2749-9065
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最初的名称是“适应性环境评估与管理”(Adaptiv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由生态学家C.S. Holling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由于适应性管理应用的领域广泛,其概念因目的、制度背景以及研究者对自然和科学的看法相异而不尽相同,但可把其认为是“从实践中学习,以学习指导实践”的螺旋式推进环境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1]。在生态恢复领域,适应性管理是指基于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对生态系统认识的时限性,通过监测评估过去采用的管理政策和实践措施来获得经验,并根据生态系统变化情况,修正、改进管理政策和实践措施的方法和过程[2]。
一、生态恢复适应性管理的原则倡导
《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2021-2030年)的指导原则》中的原则9(以下简称“原则9”)——衡量结果并调整行动[3],充分体现了生态恢复的适应性管理理念。该原则强调在生态恢复项目(或计划)的全生命周期及之后开展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是生态恢复本身重要的组成部分。
原则9指出鉴于生态恢复是一项长期工作,各种条件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开展适应性管理,即根据需要不断地监测、评估、反思和调整各项活动和方法,识别预期之外的结果(正面和负面)并改进未来的行动;同时,应在项目、计划或举措的生命周期结束后继续监测,以了解恢复工作的中长期影响,为更长期的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我国生态恢复适应性管理理念践行
(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是我国生态恢复领域重要的技术规范文件。《指南》把“开展适应性管理”纳入到对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一般要求之中,指出:针对生态系统不确定性和对生态系统认知的时限性,加强工程实施过程生态监测和评估;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技术方案、修复措施等,对生态风险及其措施难以诊断预测的,采取保护保育方式,严防对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或导致逆向生态演替;在各关键阶段和环节,应充分听取相关领域专家及专业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实行全过程咨询管理。
同时,《指南》从措施调整和时机选择两个方面对生态恢复过程中的适应性管理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
1. 措施调整。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对照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监测评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措施、技术手段的效果,及时发现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新产生的生态问题及潜在生态风险。经评估,在结果和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借鉴已有经验做法,对可能导致偏离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或者对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的保护修复措施和技术、子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等按规定程序报批后进行相应调整修正。
2. 时机选择。对技术成熟、风险可控、结果有效的工程和措施,要及时实施,避免延误时机、增加修复成本;对评估后难以预测后效的工程和措施,要加强研究和实验,暂不实施。
(二)《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系列标准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系列国家标准由自然资源部提出,从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主体职能出发,力求解决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长期缺乏具有总领性统一性的技术指导规范的现实问题[4]。该系列标准由“1﹢5”共六部分组成,即总则及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滨海盐沼和海滩生态修复,目前已经发布实施的包括GB/T 41339.1-2022《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1部分:总则》、GB/T 41339.2-2022《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2部分:珊瑚礁生态修复》、GB/T 41339.4-2023《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等。该系列标准提出海洋生态修复需要遵循适应性管理原则,针对海洋生态修复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加强工程实施和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监测评估,及时吸收新的认知和经验,对标生态修复总体目标,适应性地调整和优化生态修复方案。同时,在生态修复管护实施方面,提出要对照生态修复目标,及其发现新的生态问题和风险,适应性地调整和优化生态修复方案、实施管理等。详见表1。
表1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系列标准中关于“适应性管理”的相关要求[5][6]
标准名称 | 适应性管理要求 |
GB/T 41339.1-2022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1部分:总则 | 4.4 适应性原则 针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海洋生态修复过程的不确定性,加强工程实施和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吸收新的认知和经验,对标生态修复总体目标,适应性地调整和优化生态修复方案。 8.2 生态修复管护实施 8.2.3 对照生态修复目标,及时发现新的生态问题和风险,适应性地调整优化方案和实施活动。 |
GB/T 41339.4-2023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 | 4.4 适应管理、调整优化 针对海草床生态修复过程的不确定性,适应性管理宜贯穿海草床生态修复的整个过程,加强海草床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和成效的监测与评估;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对生态修复方案、工程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 8.2 海草床生态修复管护实施 8.2.3 对照海草床生态修复目标,及时发现新的生态问题和风险,适应性地调整和改进海草床生态修复方案和工程实施。 |
(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范》
TD/T 1069-2022《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范》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方面的行业技术标准。该标准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验收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TD/T 1069-2022 特别强调,生态保护修复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应加强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平复和适应性管理。同时在复合后期管护和监测措施的落实情况、编写和整理子项目验收资料和评估管护和监测措施落实情况时都提及了适应性管理。同时,在工程整体验收阶段,适应性管理和管护监测是工程整体验收的重点评定内容。标准有关适应性管理的内容见表2。
表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范》[7]中关于适应性管理的要求
标准名称 | 适应性管理要求 |
TD/T 1069-202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范 | 4.3 生态保护修复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的,应加强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评估和适应性管理。 5.3.5 复核后期管护和监测措施的落实情况。明确管护主体,签订后期管护协议,落实管护措施,资金有保障,管护周期合理。后期管护协议应有针对性的监测措施和适应性管理内容。 5.4.3 汇总子项目建设任务完成、资金使用、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适应性管理等内容,编写和整理子项目验收资料。 6.2.1 c评估管护和监测措施落实情况: 2)评估工程实施适应性管理措施的及时性、针对性、可行性,涉及单元子项目变更或调整的,分析程序合规性、措施合理性,复核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的目标完成情况: 6.3.3 工程整体验收内容包括:合法合规性、总体目标完成情况、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综合评定生态保护修复效果、适应性管理和管护监测等。各验收内容应符合以下要求。 e)适应性管理和管护监测: 3)综合评定工程实施中适应性管理措施的及时性、针对性、可行性,涉及工程变更或调整的,综合评定变更或调整的程序合规性、内容科学性、措施合理性,以及对总体目标和绩效目标的影响;根据生态保护修复单元评估和整体验收情况,提出拟采取的适应性管理措施和建议。 |
三、我国生态恢复中适应性管理案例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矿区土地复垦、草地恢复、重要野生动植物生境恢复、滨海湿地恢复等多领域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相应领域适应性管理概念、框架、组织形式、实现途径等。
(一)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8]
官炎俊等(2023)对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适应性管理内涵及框架进行了研究。他指出,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是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通过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并认识矿区土地复垦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土地复垦不断适应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管理过程[4]。其表现形式为矿区生态系统在各组织要素(目标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信息反馈、模式修正)之间层层递进、交替循环,并随着时间推移,呈现“从实践中积累知识,以知识指导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管理过程(图1)。
图1 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螺旋式推进示意图
〔注:A.目标制定;B.规划设计;C.方案执行;D.监测评估;E.信息反馈;F.模式修正。1,2,…,n 代表第n轮管理。来源:文献8〕
(二)中国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中的适应性管理
张引等(2022)在梳理评述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应性管理概念和框架相关研究,分析适应性类型(适应性资源管理、捕猎管理和影响管理),并对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按照保护地和非保护地2种典型模式分别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从原则、对象、体系和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应性管理框架(见图2),以及其在法律法规、规划规范、科研监测、多方合作上的应用[9]。他强调:对于多数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就地保护,不宜采用禁区式的保护形式,必须既满足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需求,又尽可能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因此需要适时、适地、适策的适应性管理。
图2 中国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应性管理框架(来自文献9)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野生动物的保护成效显著,甚至国际领先。2001年我国确定的13类陆生动物数量全部实现恢复性增长,其中,《自然保护区条例》将珍稀、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划入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受当时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该条例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护策略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科学保护原则及适应性管理理念愈来愈重要。
例如,陕西秦岭的朱鹮与按有机方式种植水稻的农民形成了近似共生的关系,如果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要求严禁任何人进入,朱鹮的最适生境反而可能被破坏。事实也说明的确如此:在1981年最初发现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的洋县姚家沟,由于扶贫将原住民全部迁出,目前姚家沟已没有朱鹮分布[10]。
同一个事情,换一个角度,并把时空尺度扩展,呈现出事情的另一面:洋县在生态保护中践行适应性管理理念,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增效。相关部门根据朱鹮栖息特点,与洋县水稻种植户约定,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发展有机水稻种植,保护维系朱鹮栖息环境;同时,依托朱鹮保护获得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打造朱鹮品牌、发展生态有机产业,通过发展有机黑米、稻渔共生、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从“人养鸟”到“鸟养人”[11],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12]。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恢复全面推进的阶段,为了实现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我国根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在“三区四带”等重点区域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恢复是长期且复杂的过程,生态恢复中的监测与评估是及时评估生态恢复成效、发现问题并调整改进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适应性管理非常重要。一旦发现生态恢复效果不及预期,适应性管理是解决问题并促使改进的重要理念和方法。
特别是对于区域性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往往涉及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需要从景观尺度考虑问题,从系统性视角科学评估工程的生态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影响。即使这样,也会有百密一疏,出现问题的时候。因此,为了保证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科学性,提升在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长期恢复效果,希望我国重视生态恢复中的适应性管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后评估,特别是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后评估。
参考文献:
[1] 侯向阳,尹燕亭,丁勇.中国草原适应性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草业学报, 2011, 20(2):8.DOI:10.11686/cyxb20110232.
[2]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0〕38号),2020年9月18日https://m.mnr.gov.cn/gk/tzgg/202009/t20200918_2558754.html,2024年1月23日
[3] 联合国粮农组织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 国际恢复生态学学会:《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2021年至2030年)的指导原则》,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物,罗马:2022年,https://www.fao.org/3/cb6591zh/cb6591zh.pdf
[4] 俞炜炜马志远.海洋生态修复国家标准开始发布[N].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2-04-12. https://www.mnr.gov.cn/dt/hy/202204/t20220412_2733038.html
[5] 国家市场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41339.1-2022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1部分:总则[S].中国标准出版社,2022
[6] 国家市场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41339.4-2023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S].中国标准出版社,2023
[7] 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协会TD/T 1069-2022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验收规范[S].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3
[8] 官炎俊,王娟,周伟,等.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内涵解析与框架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 2023, 37(2):102-112.
[9] 张引,杜春兰,苏杨.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应性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国家公园的启示[J].中国园林,2022,38(9):63-68.
[10] 这里的山岭无朱鹮——探访40年前朱鹮发现地. (2021). 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548129102579786
[11] 从“人养鸟”到“鸟养人”,陕西在朱鹮保护中实现绿色发展——昔日孤羽七只 今朝万鹮翱翔. (2024). 网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489488867689043
[12] 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洋县打造朱鹮品牌发展生态有机产业促乡村振兴侧记. (2023). 网址:http://yangxian.gov.cn/yxzf/yxxwzx/mtgz/202311/f14323eec13147bbb9fc46744c866a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