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琼 王延静 胡丹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工业文明两百余年的时间内,依托于工业技术革新,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及种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为前提的乡村全面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由此,为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破解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便日渐兴起。生态农业“六不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本文通过解读和诠释生态农业“六不用”和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念和涵义,以相关案例例举,进一步提出探索“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模式,将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优质路径。
关键词:生态农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生态文明
王晓琼,王延静,胡丹.浅析生态农业“六不用”与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2024年4月,总第59期.ISSN2749-906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扎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尤为关键。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也是农业资源与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工业文明两百余年的时间内,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已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具体到农业领域,依托于工业技术革新,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以及种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峻,包括土壤污染、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以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为内生动力的乡村全面振兴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
由此,为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破解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便日渐兴起。“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che于1970年提出。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涵义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1]与传统农业不同,生态农业重视产量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强调对环境的保护。通过技术创新手段,推动农业技术水平提升,并通过规模化的实践应用,协调农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一、生态农业“六不用”
生态农业“六不用”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开创,即种植过程中不用化肥、化学农药、地膜、除草剂、人工合成激素及转基因种子。该模式遵循“以自然之力恢复自然,以生态之力恢复生态”的原则,采取种养(禽类)结合,增加生物多样性,对“害”虫、“杂”草综合开发利用,恢复农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实现了杂草控制、害虫防治、病害防治、增加土壤养分的多种生态功能,不仅从源头降低乃至杜绝了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人工合成激素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还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耕地固碳。
二、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
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简称BCON)是基于城镇化高速发展背景下,人类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的新兴理念,由中国生物多样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周晋峰博士于2021年提出。[2]有别于传统的在深山、自然原野、自然保护区中进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探索在人口聚集区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和举措。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尽量通过日常生产生活中减少生物多样性足迹,以减少对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干扰,来缓解人与野生动植物的冲突。其核心关键词为“邻里”、“保护”,强调创新保护机制和行动,最大限度保障民众生活和自然野生动植物繁衍栖息不受影响,协同可持续生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避免引发人与自然的冲突。
三、案例:“与草共舞”六不用与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与草共舞”六不用是生态农业“六不用”的一个具体的应用案例。与草共舞(Co-growing with weeds),又称为与草共生,是指借助生态位、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平衡、养分循环等原理,利用木本植物或高秆作物对杂草的竞争优势,仅对杂草进行少量物理干预,从而实现杂草与果树或高秆作物共生,并借助杂草群落吸引天敌昆虫,达到以虫治虫目的。“与草共舞”的生态种植模式有助于从源头杜绝除草剂和农药污染,兼具抗旱保墒作用、大幅度减少劳动力投入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模式。[3]在过程当中,严格贯彻“六不用”,即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与生物技术改造的种子,由于没有有害化学物质进入农业生态系统,就从源头解决了农田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土壤、环境和植物都健康,生态平衡重新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根本保护。
以“与草共舞”的玉米为例,在种植玉米之前旋耕或者灭茬,干预一次野草正常生长(损耗50%以上杂草种子),让玉米获得优势如下优势:一是时间优势。在山东地区,夏玉米播种后4天左右出苗(墒情好),而草出苗需要9天左右,玉米先于野草萌发;二是生态位优势。玉米始终比野草高,野草开始萌发的时候,玉米已经有10多厘米高,当玉米30厘米左右时,野草5厘米以下;三是营养生长对生殖生长优势。玉米可以长到1.9米左右还在营养生长,而杂草长到90厘米左右停止营养生长,转而进行生殖生长;四是C4光合途径对C3光合途径的优势。玉米为C4作物1,杂草为C3植物2,C4植物的光合速率在同样环境条件下高于C3。后期由于杂草获得阳光不足,杂草营养生长结束,野草的茎不能支撑野草继续战力。随着风雨野草匍匐在地,给玉米起到遮阳、保湿、降温作用,为玉米营造一个良好生长环境。玉米长得一直会比草快,所以草不会影响到玉米。草的保水、保湿性非常好,草长起来了,也就不用再担心这块玉米地的干旱了。利用玉米的涨势快,悬根除草,紧接着播种玉米,完全不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的口感也非常的好。“与草共舞”的玉米不仅可以保留野草种类的多样性,还能利用野草的多元化和本地性,达到我们需要的种植多样性。有各种各样的草就可以给我们这块地提供蜜源植物,促进天敌昆虫繁育,利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防治,这样生物多样性也可以形成。
四、总结
可以看出,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所强调的“邻里”、“保护”等核心在“与草共舞”六不用中均有体现。田间地头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场域,还是生物多样性较富集的区域,如继续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和杀虫剂,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也将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农业“六不用”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解决作物种植过程中的营养需要及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努力寻求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冲突,并以“与草共舞”六不用和果园六不用等相关案例的实践,探索农业生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互补性的可能。
蒋高明教授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高效的环保产业,生态农业“六不用”的应用和普及,对于促进农业丰产、农民增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固碳、保护老种子等均有助益,有助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4年1月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生态农业“六不用”是这一战略指导下的,以生态学为主导理论,并在实践检验之下的成功案例,亦是践行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范例。未来,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模式下的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将成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优质路径。
参考资料:
[1] 文飚,聂君. 科学种养. 2006(07),54.
[2] 周晋峰.《中华健康蜂蜜标准》要确保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同一健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2024年1月,总第55期.ISSN2749-9065
[3] 蒋高明,王延静.“与草共舞”:作物与杂草形成半自然群落,有利于病虫草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10期.2022年9月.ISSN2479-9065
注释:
1. C4植物:CO2同化的最初产物不是光合碳循环中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而是四碳化合物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的植物.气温高而干燥时,C4植物将气孔关闭,减少水分的蒸发,但同时继续利用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如玉米、甘蔗、高粱、苋菜等。C4植物比C3植物固碳能力更强,更适于在高温、干燥和强光的条件下生长。
2. C3植物:光合作用中同化二氧化碳的最初产物是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的植物。C3植物的光呼吸高,二氧化碳补偿点高,而光合效率低。如小麦、水稻大豆、棉花等大多数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