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福寿螺体内寄生虫数量需科学验证且不应因噎废食

二维码
71

文/张容予 ,马盛 ,王华 ,田文杰


摘要:夏季是正值福寿螺的迅猛繁殖季,福寿螺的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而对于一只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数量一直众说纷纭。其中目前各大媒体竞相兜售“福寿螺千万不能吃”的的恐慌,其最著名的论据是说“一条福寿螺体内含有6000条寄生虫”。本文认为,关于福寿螺体内究竟携带了多少条寄生虫数量及,福寿螺究竟能不能吃,还则需要更加严谨的数据论证。对于福寿螺这一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和治理,文章作者我们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建议多采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并对福寿螺开展资源化的利用,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福寿螺,外来入侵物种,寄生虫,6000条,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物防治,资源化利用,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


张容予 ,马盛 ,王华 ,田文杰.福寿螺体内寄生虫数量需科学验证且不应因噎废食一只福寿螺体内究竟有多少条寄生虫?.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8期.2022年7月.ISSN2749-9065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上个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大陆,作为一种外来入侵生物,如今已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多地,对我国的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福寿螺防治也一直是我国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点工程。不仅如此,福寿螺体内还因携带大量的寄生虫,近年来引发了几起由于食用福寿螺产生了几起的卫生安全问题。福寿螺防治一直是我国应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重点工程。


    2022年6月底,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简称绿会BCON工作组)在湖南乡下针对福寿螺开展了田野调查,在稻田沟渠发现了大量福寿螺及其巢卵。在研究如何有效防控福寿螺的同时,绿会BCON工作组还探讨了福寿螺在其原产地南美洲的天敌蜗鸢和,以及引进蜗鸢的可行性,以及在中国本土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其他生物捕食者。


    正值福寿螺迅猛繁殖季,福寿螺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而对于一只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数量一直众说纷纭。目前普遍存在着“福寿螺不能吃”的传播,其最著名的论据是说“一条福寿螺体内含有6000条寄生虫”。早在2006年新华社8月25日《福寿螺:每个带寄生虫数千条,1年繁殖30万》的报道中就写到“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包括人民日报、光明网、云南疾控等等,也都纷纷加入到了传播“一个福寿螺含6000条寄生虫”的传播队伍中。但是,目前并没有一个清晰有效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也更没有人站出来以可信的检验实验结果来支持这一说法。



早在2006年新华社8月25日《福寿螺:每个带寄生虫数千条,1年繁殖30万》的报道中就写到“一只福寿螺中含有寄生虫少的有3000条,多的达6000条。”


    福寿螺所携带的寄生虫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广州管圆线虫了,这种寄生虫是引起人体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炎的重要病原体。

   


1998年潘长旺、邢文莺、梁韶辉等人首先发现了福寿螺体内携带广州管圆线虫,并认为这可能是造成一些食品安全的原因。


随后潘长旺、邢文莺、梁韶辉等在《温州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分布情况的研究》中对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数量做了进一步的数据研究,研究发现,在接受检查的361个福寿螺当中,其中251个螺体内有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寄生,感染率为69.4%。此次共检出幼虫 11784条,平均每个阳性螺有46.95条。



   

    林金祥、李友松、朱凯等在《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提到“共检查福寿螺 205 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者 82只,,感染率为 40.0%。这些幼虫绝大部分已发育到第3期,但也有部分仍处于 1~2期。福寿螺感染率虽然很高,,但感染度较低,平均每螺仅 72 条。”


    2004年,杨发柱、张莹珍、屠昭平等发表了《一起疑为食用螺肉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调查》,文章中提到“检查福寿螺 235 只,其中49只阳性,阳性率为 20.9%,共查出第3期幼虫 1180只,平均28.1 条/只,最多的1只 250条。”


    刘和香、张仪、周晓农等在2005年发表了《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一文,文章中提到,通过对95只不同螺级的福寿螺进行实验,发现成螺级福寿螺感染率最高,一只螺体内最高可能携带1355只广州管圆线虫幼虫。


    2007年,邓卓晖、蔡健生、林荣幸等在《广东省首次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局部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一文中,针对广东省广宁县文坑村的福寿螺进行了调查,共采样189只福寿螺,发现其中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的福寿螺共4只,感染率2.12%,平均每只福寿螺体内携带有37条寄生虫。


    2009年,李小慧、胡隐昌、宋红梅等在《中国福寿螺的入侵现状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中再次强调了福寿螺作为广州管圆线虫宿主的危害性,并以1997 年浙江温州因生吃福寿螺片而引起集体发病事件为例,得出“当地福寿螺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达 30%,感染度高达 60%,其中每只福寿螺含有广州管圆线虫3000至6000多条”的数据。值得一提的是,该文章指出福寿螺还是其它寄生虫(如卷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


    学界内关于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的研究一直在继续,但更多的是集中在广州管圆线虫这一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寄生虫研究上。关于福寿螺体内究竟有多少条寄生虫这个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用更加严谨的数据作为福寿螺究竟能不能吃的论据。


    虽然毋庸置疑的是,笔者认为,和很多其他野生动物一样,福寿螺体内确实容易携带相当数量的寄生虫,但这并不意味着福寿螺就不能食用,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强调的是因此食用福寿螺一定要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福寿螺就不能食用,不能因噎废食。事实上在印度等多个国家,老百姓对于福寿螺的大量捕食并烹熟制成美味,已经成为行之有效的外来入侵物种的治理方法,符合当下倡导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之道。这种资源化的利用方式,还能避免由于目前我国常用的“杀螺胺”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杀螺胺常被用于杀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但是对鱼类、蛙、贝类有强毒,因此从维持健康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方面来讲是不利的,、也是缺乏安全论证的。“一只福寿螺到底有多少只寄生虫”看似是个小问题,实则关乎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关乎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潘长旺,邢文莺,梁韶辉等:《温州福寿螺体内首次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1998年,第1期

潘长旺,邢文莺,梁韶辉等:《温州福寿螺体内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分布情况的研究》,《温州医学报》,1998年,第4期

林金祥,李友松,朱凯等:《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集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年,第2期

杨发柱,张莹珍,屠昭平等:《一起疑为食用螺肉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第1期

刘和香,张仪,周晓农等:《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 年,第 5 期

张爱林,刘广铭:《福寿螺:每个带寄生虫数千条,1 年繁殖 30 万》,新华社每日电讯,2006年8月26日电

邓卓晖,蔡健生,林荣幸等:《广东省首次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局部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华南预防医学》 2007,第 4期

李小慧,胡隐昌,宋红梅等:《中国福寿螺的入侵现状及防治方法研究进展》,《中国农学报》,2009年,第14期



作者:张容予

—— 作者系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BCGDF)国际部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BNU-HKBU UIC)全球化与发展(GAD)专业联合发起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