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中华对角羚》:从濒危物种,看到未来

二维码
33

文/王静

摘要:如果要为葛玉修准备这本书定一个时间界限的话,应该从1995年开始说起。那时中华对角羚这个名字还没有诞生,这个全球仅存于青海湖周边的野生羚羊数量稀少,公众鲜少有知。中华对角羚珍稀、濒危并且缺乏影像纪录,成功引起了葛玉修的好奇心和作为摄影人的挑战欲。人与野生动物的故事,通过笔触,精彩的记录了下来。现在,中华对角羚得到了社会各界原来越多的保护和重视,种群数量已恢复至3000余只。

关键词:中华对角羚,青海,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

王静.《嗨!中华对角羚》:从濒危物种,看到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4期,2022年3月,ISSN2749-9065

最初获悉葛玉修将在2021年五一劳动节举办《嗨!中华对角羚》的新书发布会时,脑子最先冒出一句话是:”终于等到了!”紧接着冒出的第二句话则是:”选择五一,果然很有葛玉修风格”。


热爱摄影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葛玉修,近些年尤为忙碌:不是在拍摄野生动物的路上,就是在为这些动物们做“品宣”的路上……因此新书定在劳动节这天发布,很切合他一贯忙碌奔波的作风。


有着近50年的党龄、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葛玉修,不仅有着军人的韧劲儿,还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再加上丰富野生动物知识、高超摄影技术的加持,以及那股连续20多年风雪无阻从不动摇不断为野生动物发声的内在精气神儿,人格魅力彰显。


如果非要为葛玉修准备这本书定一个时间界限的话,笔者认为从1995年开始说起更为恰当。当时主要拍摄鸟类的葛玉修,对这个全球仅存于青海湖周边的野生羚羊,知之甚少。而中华对角羚这个名字也尚未诞生。


珍稀、濒危并且缺乏影像纪录,中华对角羚成功引起了葛玉修的好奇心和作为摄影人的挑战欲。结缘,自此开始。


虽然有心拍摄,但将这群警惕机敏、胆小易惊且善奔跑和跳跃的高原精灵清晰的纳入取景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心寻觅,但拍下来的往往是芝麻粒大小的远景,根本辨识不出来。即便提前在高海拔青海的严寒下提前埋伏数小时蹲守等候,终于近距离发现了中华对角羚的身影,但却因为当时的摄影器材不堪天寒地冻,无法快速完成聚焦,机会稍纵即逝,吃了很多苦。


但当葛玉修第一次清晰拍下中华对角羚身影那刻,却感到一种说不清的哀伤。“那是一只孤独衰老、丧失求偶竞争力的雄性羚羊,快门的咔嚓声,就像扣动了枪的扳机。这只首次被人类摄像机清晰拍摄下来的羚羊,眼神茫然,似乎看不到它们种群的未来。”


那次拍摄带来的触动,让葛玉修从爱好摄影,开始更多的转向野生动物保护。不断走访牧民去了解中华对角羚的生活习性,为挂死在铁丝网上的它们呐喊呼吁,希望降低铁丝网高度不要带尖刺,联系全国政协委员建议采用中华对角羚这一具有中国特写且更加形象的名称,不要使用100多年前俄国情报人员普施瓦尔斯基的命名,把摄影作品带到香港、北京等全国各地展示,到大学、到企业,甚至到监狱,发表演讲、在论坛上发出呼声,给各方面的人介绍中华对角羚,告诉大家为什么要保护?怎样保护?……


为了宣传中华对角羚,葛玉修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摄影反倒成为他做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种辅助手段。


野保是一条漫长的路,葛玉修已经走了25年。曾经在野外遇到过狼、大冬天掉进过青海湖的冰窟窿、遭到过“不务正业”的质疑……现在,作为一名作者,他把这些故事,点点滴滴都写进了书里,用真实和朴素的语言,讲述给每一位读者。恰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在收到赠书时的感慨:真好。


葛玉修说:有很多朋友一直不断的帮助我,有我的领导、同事,有普通的牧民和藏族同胞,还有中国绿发会等公益组织,我会和中华对角羚一起,继续走下去。


书是小开本,携带方便,费用也比较减省,里面有葛玉修多年拍下来的中华对角羚的美丽影像,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些美丽的青海湖精灵,也欢迎大家因为喜欢而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动中来。


“看到未来”是书中单独设立的一个章节——这无疑是最美的一章。


葛玉修说,青海的网围栏高度在大家不懈的努力和呼吁下,高度已经从1.5米下降到1.2米,上面的刺丝也已经拆除了50多万米,现在中华对角羚数量已经从原来的1000来只恢复到3000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