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委
摘要:《 2021 - 2022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规划》指出了应对重污染的主要策略——关闭工厂,限制工业生产。然而,在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后,雾霾天气比 2013 年前还要严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指标缺失和策略误用。空气污染指数除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外,还应包括氨、水蒸气等可凝结颗粒物。大气中的氨与酸性物质结合会形成二次颗粒物。只有理清大气中氨增多的根本原因,才能治理雾霾。
关键词:大气污染治理、治理方法、霾指数
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委 .我们需要制定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协同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第1卷第1期,2021年12月,ISSN2749-9065
2021年10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我们注意到,今年攻坚范围从“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基础上,扩大到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山东东部和南部、河南南部等地的共 59个城市。攻坚方案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关停限产”。在2013年雾霾爆发之后,我国经过四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三年的“蓝天保卫战”,连续四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 “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企业“关停限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扩大,且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数仍然远高于2013年以前,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是怎么治理的?
这几年,政府为应对重污染天气而采取的“关停限产”措施,对华北地区的经济打击是巨大的。初步估算,唐山、邯郸等同类工业城市,一个秋冬季下来,经济损失就可达上千亿。重污染天气的频频来袭,给企业带来了随时关停的巨大压力,大企业生产严重受挫,众多中小企业更是难以为继,与之相关的无数个家庭,生计陷入困境。不仅如此,周边居民的健康也深受其害——今年肺癌发病率已处于各项癌症之首。
是我们的企业不努力么?是地方政府不作为么?是环保督察不到位么?都不是。实际上,目前华北地区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投入巨资,实现了烟气“超低排放”。但是重霾还是来了,该停也还得停,该关也还得关。地方政府也是非常努力,各地都设立了“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办公室”,由市长,书记挂帅,不但按要求进行了“煤改气”、“煤改电”,发力治理工业烟气,管理交通,而且控制扬尘,治理餐馆油烟,可是说是想尽了各种办法。一些地方还闹出笑话,如某县城区禁止蒸馒头,某镇收割玉米要求铺地毯等。环保督察也是日夜奋战,在“强化考核督察”的压力下,从中央到地方,几乎是车轮战,白天查指标,晚上查偷排,甚至有环保干部累死在岗位上的事件发生。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些努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是我们治理思路和指标缺失了,出了问题。
重霾爆发以来,社会各界对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手段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中国绿发会国际环境基金这几年就开了五次研讨会,专家们指出,除了传统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外,可凝结颗粒物,氨和水汽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且目前既不在监测指标之内,也没有采取措施来控制,直接导致了雾霾久治不下。特别是近年大气中氨含量不断攀升,这种极细的碱性物质,与烟气、汽车尾气等酸性物质化合,形成大量二次颗粒物,这已不是传统农业生产中氨逃逸所能解释的了。那么大气中的氨增量从何而来,如何控制,是治霾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些意见我们都已提交给主管部门,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
由于治理的思路没有打开,指标的缺失也没补上,现在控制雾霾爆发就只剩下关停这一条路了。治理不成,变成关停。实际上,发生雾霾的因子不除,关停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大部分企业成了替罪羊。去年疫情期间,大部分生产生活陷入停顿状态,只有电厂、供热锅炉和少部分企业在运行,重霾仍然席卷多地。多年持续不断的重霾使地区经济受损,百姓健康受损,人民信心受损,哪里才是问题关键所在,应该是再明显不过了。